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知失败的孩子无法成功

(2007-05-03 12:30:38)
分类: 他山之石

前天转载了木梓的文章——“不要勉为其难争第一”,虽然着重讨论的是“争胜好强”和“进取心”的问题,折射出来的则是家长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个家长,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孩子既能实现家长的愿望,又能健健康康地成长呢?我在46日的博文中,提到了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博士的教育观点,她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能够带领孩子迈向成功彼岸的,是9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一旦拥有,在1020年之后,到了社会上,更能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绝佳武器。

凝聚着张炳慧博士母爱与智慧的九大基本能力是:

接受失败的能力:走向成功的桥梁。

哲学式的思考能力:一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第一步。

感知幸福的能力:追求幸福的人才会幸福。

领导能力:成为领导的首要条件是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阅读能力:可以洞察世界的眼光。

交流能力:总体基本能力的摇篮。

英语语言能力:地球村时代,生存的基本条件。

经济能力: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

自制力:自我控制的强大力量。

张炳慧认为,九大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妈妈身上。为人父母者,应该将焦点从关注孩子成绩问题上,回归自己本身,好好思考身为父母的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她把切身体验的智慧凝结在《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一书中,以随笔的形式,与天下父母们分享培育孩子的点点滴滴。当然,这里所说的1%的改变,不是只改变一点点,而是改变起到关键作用的那点,即需要培育孩子的基本能力。她建议各位家长“以农夫的心境,播种基本能力”。

下面是在她的书中摘录的一个片段。

 

不知失败的孩子是无法成功

 

 “博士,我真的很羡慕您,子女永远都考第一,相信您都不需要为孩子操心,子女们应该都过得很幸福快乐吧!”这是每当我碰到妈妈们时,最常听到的话,不过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便会一再的去反问自己。“难道我的孩子们幸福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成绩好,进了好大学吗?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就不需要为孩子操心吗?”真的只要考第一,在好大学读书,然后进入大企业上班,透过所谓的菁英过程,就能幸福吗?那么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的成绩不好,无法进入大企业,就会变得不幸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们的成绩好,就读人人称羡的好大学,然后在社会上成功是件不好的事,不过,至少我不认为孩子只要拥有这些条件,就能变得幸福。如果我认为孩子只要有好成绩就能变幸福的话,也许我会鞭策孩子更努力的读书。

1.看名次之前,先问孩子“有没有尽力”

虽然俗话说,十只手指头咬一咬,每一只都会痛,不过,在养育很多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带起来比较容易的孩子,也有让妳格外费心的孩子。对我来说,虽然我很关心凡事都很内向的彼得,以及爱撒娇的南希,不过,最让我关心的,是身为老大,永远表现成熟的大女儿艾丽斯。

我第一次遇见艾丽斯的时候,她是个国小生,由于亲生母亲过世,因此三个孩子都是在别人手中抚养长大,不过艾丽斯与年纪还小的弟弟妹妹不同,她对于自己的情况非常敏感,这也表示她内心受到很大的创伤。也许因为如此,艾丽斯对于人非常警戒,她与第一次和我见面就敞开心房的彼得及南希不同,虽然嘴巴喊我妈妈,不过隐隐约约的依然防着我。

俗话说,被爱过的人才会爱他人,每当我看着无法对我敞开心房的艾丽斯时,我可以深深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伤痕,而这样的感觉经常让我哽咽。虽然之后花了一段时间,但很庆幸的是,艾丽斯后来也和弟弟妹妹们一样,找回了她开朗活泼的本色,不过那不是意味着百分之一百的变化,艾丽斯有一种强烈的强迫观念,那就是任何事都要求最好,包括学业成绩。这样的意识与本人的努力合而为一,让艾丽斯在六年级的时候,获得朋友与老师的信赖,被选为学生会长。

有人说,职位会改变一个人,成为学生会长之后,更加受注目的艾丽斯比之前更努力于课业方面,终于获得全科目都是“A”的惊人成绩。可是,有一天,从学校回来的艾丽斯,却哭着跑进自己的房间里。我很紧张地跟上去问她原因。

 “妈妈,这次考试我没考第一名。”

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终于让我放下心来。成绩总是会有进步或退步的时候,而且我认为,对每次都考第一的艾丽斯来说,这样的失败也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

我以为过几天就该没事,不过,没想到艾丽斯反而愈来愈焦虑难安。看到那样的艾丽斯之后,我才发现,艾丽斯太过执着于成绩方面,因此我把艾丽斯叫到我面前并问她:

 “艾丽斯,妳认为自己尽了一切的努力吗?”

 “是的,妈妈,我真的尽力了!”

 “真的很遗憾呢!不过,艾丽斯,人总是会有遇到结果不甚理想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希望妳不要执着在结果上,而是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尽力了。虽然结果很重要,不过比那个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妳有多努力。”

我认为艾丽斯不可以再执着于任何事都要拿第一,人一辈子怎么可能每次都考第一名呢?在一个团体社会里,输给别人的机会,本来就比赢他人的机会多,因此,当时对艾丽斯来说,比起把目标放在第一,努力迈进,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任何事都尽力的心态。唯有真正尽了一切努力,才对得起自己,而那样的自信心,才是开创人生最大的一股力量。

我并没有对艾丽斯成绩的退步感到遗憾或追究,反而对她说:“妳尽了一切努力,虽然考了第二名,但是比起以前,我更以妳为荣。”而且我还告诉她,未来不论任何事情,我都希望她尽自己一切努力去做,而不是永远只要求最好、最高。

2.不知失败的孩子无法成功

记得我看过这么一段文章,IBM公司的副总经理向总经理提出新产品开发一切相关简报,而总经理也下达副总依计划进行的命令。不过,实际状况却与当初副总的信心背道而驰,新产品开发计划宣告失败,而且为公司带来了一千万美金的损失。

为此,副总扛起责任,向总经理提出了辞呈,但是总经理却把那封辞职信放进自己的抽屉里,并对副总经理说:“公司花了一千多万美金让你受教育,如果你现在递辞呈就太不应该了!这封辞呈我会保留,等有一天你所学到的教育有成果之后,如果你还希望辞职,我再接受。”听完那番话的副总,更加努力研发,终于开发出新产品,并创造出比自己当初造成损失的好几倍利润。

如果当初总经理把责任归咎于副总,并接受了他的辞呈,如今公司就无法获得副总所创造出的利益。由此可知,失败不能单纯只是把它当作失败,而应该当成是教育、是经验,这也是我以当妈妈的立场及一个教育者的立场所得到的最大教训。

不过,很遗憾的是,现今的韩国社会对于失败感到羞耻,甚至会感到罪恶。我还看到某个企业所写的广告文字是———任何人都不记得第二名。当然我也知道第一总是比第二好,不过,为了成为第一而要动员一切的现今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针对短短二到三年之间急增的菁英自杀事件,精神科医师是如此表示——“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失败,一直走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的人,突然面临失败,根本不知如何应对,亦没有危机管理能力,结果就选择了极端的方法。”

为了一次的失败而选择极端的方法,并不只限于菁英们。与他人的竞争当中只被要求胜利的孩子,同样为自己成绩的退步而悲观,只因为一次的落榜而选择自杀之路。

永远只知胜利、只知成功之道的孩子们,当面临人生大小不同的挫折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克服,此外,他们也不知道要如何透过失误与失败,来学习经验与教训。反而那些经历挫折,克服失败的孩子们,他们会牢记自己为什么失败,并更加努力,而且未来就算再次碰到失败,他们也不会有挫折感,因为就算面临失败,他们还是拥有再次尝试的信心。

当然也有妈妈们会这样问:“如何确定孩子们会克服失败,然后重新站起来呢?如果真的无法站起来怎么办?”

话说回来,孩子们真的是因为失败而失去信心吗?那不过是做妈妈们的多虑。畏惧失败、认为如果失败便不可能再有机会,那种想法只是限于大人立场。孩子们是不会怕失败的,因为他们尚未在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当中被毒害。正确来说,他们不知道要对失败感到畏惧。

艾丽斯之后恢复了以往的成绩,但偶尔还是因几次大小不一的失误,而漏失过第一的位子,不过,再也没看到她像第一次那样,因为挫折感而流泪的样子。甚至她还会笑着对我说:“这次是因为我懒散了,下次我会更加努力。”而这也使得她的学校生活变得更加快乐。

3.美国失败博物馆所给我们的教诲

美国密执安州安那宝市有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那就是失败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一位叫作Robert Maxmus的市场专业家,从一九六○年开始搜集各公司的失败品,并且展出,有趣的是,这里所展示的皆是可口可乐、IBM等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的失败品。

对于创立失败博物馆的理由,Robert Maxmus是这样回答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当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失败的,会以失败为借镜,分析失败的理由,了解消费者的特性与需求,这样的企业才能制造出成功的产品。如果是不把失败当作借镜,永远在原地踏步的企业,则永远会不断地重复失败。”其实失败或成功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不畏惧失败,并以失败为基石,重新再挑战的精神。

此外,不重复上次的失误或失败也很重要,如此一来,那个失败就不单纯是失败,而是成为成功的基石。

孩子们永远都要有跌倒的准备,就算跌倒,也随时都要有拍拍屁股站起来的准备,不过,为了想要让孩子长成如此强壮,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妈妈。当孩子在马路上跌倒之时,妈妈们不要只顾着问孩子:“痛不痛?要不要妈妈背你?”而是应该要说:“还好嘛!要学着忍耐哦!”并设法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才是身为妈妈的角色。

扪心自问,你本身是否在畏惧孩子的失败呢?

请不要忘记,在你畏惧孩子的失败之时,孩子更多的成长机会正在被你剥夺。我们不能再因为自己的畏惧而执着于第一,并无形中把孩子的手脚给捆绑,反而应该要培养孩子跌倒后,可以有站起来,并再次勇往直前的能力。

我们要切记,没有“失败力”的孩子,其人生绝不会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