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谈“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我们多年来比较重视的,即使这样,从前面的讨论中也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反映出平时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研究是不到位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构建起三维的课程目标,这给我们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中的其中一维,提出这一课程目标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1.课程指导纲要中对“过程与方法”要求的分类界定
在《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给出了具体的分类界定,现摘录如下: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感受是指能感觉和接受相关的过程与方法。其他行为动词还有注意、关注、感到等。
认识是指能认得和识别相关的过程与方法。其他行为动词还有经历、描述、明白、表达等。
运用是指能选择和采用相关的过程与方法。其他行为动词还有解释、交流、发现、探究、研究等。
2.如何理解“过程与方法”
和“认知”、“技能”两个部分相比较,“过程与方法”的分类要求写的非常简洁。这给一线的老师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随意性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理解目标中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和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应起来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比如说要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经历独立地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论证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在确定“过程”目标的时候,要先明确你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你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还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明确了这些,过程的目标就清楚了。
目标中的“方法”指的是什么?显然应该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活动方式。比如在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就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抽象和概括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方法、数学方法、公理化方法、假设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是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中,逐渐感受、认识并学会运用的,因此在“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分类中用了上述三个词语对其进行层级界定。
3.相关的词语该如何使用
在最低水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感受、注意、关注、感到等描述这一维度课程目标的词语,我认为,其中的注意、关注可能更多的是描述过程的,感受、感到则更偏向描述方法。
例:在对×××的观察中,注意现象的产生过程,关注两个现象的差异对比,从中感受观察方法的要点。
在中级水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认识、经历、描述、明白、表达等描述这一维度课程目标的词语,我认为,其中的经历、描述、表达等可能更多的是描述过程的,认识、明白则更偏向描述方法。
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成历程,明白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水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运用、解释、交流、发现、探究、研究等描述这一维度课程目标的词语,我认为,其中的交流、探究、研究等可能更多的是描述过程的,运用、解释、发现则更偏向描述方法。
例:鼓励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交流深化认识。
4.一些不规范描述的事例
大多数的老师,在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目标时,都比较随意。即使在一些正规出版物(书籍、杂志)中,对这个维度的目标研究的程度也不够。现举几例如下:
例1:某老师设计的“力的分解”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悟力的分解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
2)能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个目标“感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用语,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二个目标似乎是一个“过程”目标,但其中的“设计”显然是“技能”目标的用语。
例2:某老师设计的“波的干涉”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2)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在这个案例中,提高能力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全是两码事,更没有体现出“过程”或者“方法”的特点;熟悉和适应环境与过程和方法更是不搭界,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教学的目标。
……
我这里选取的一些案例,还是相对有点“过程与方法”的味道的。有很多表述更是离题太远,我在这里已经不好意思选为案例进行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