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0712

(2007-04-18 07:36:01)
分类: 课程教学

——谈“技能”目标的设定

 

在“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中,对“技能”的要求主要是从“实验”体现出来的,同样地,“技能”目标的设定,主要是指“实验”目标的设定。

1.课程指导纲要中“实验”要求的分类界定

在《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中,对“实验”的要求给出了具体的分类界定,现摘录如下:

“实验”要求分为初步学会A)、学会(B)、设计(C三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照把握。

初步学会A是指能根据实验目的,按照具体的实验步骤,正确使用给定的器材,完成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对要“初步学会”的实验,要求能知道实验目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步骤、简单的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感知到要求观察的较简单的现象或事物、状态的变化,并能初步判断变化的原因;能够按照实验步骤,使用给定的器材,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完成实验操作。

学会B是指能根据实验目的,参照简要的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对要“学会”的实验,要求能理解实验目的、步骤、各种器材的用途、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感知到要求观察的现象或事物、状态的变化,并能根据现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产生联想,分析并找出其变化的原因;能够参照简要的实验步骤,合理安排具体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设计C是指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或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独立完成比较复杂的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对要“设计”的实验,要求能独立根据自己或他人提出的实验目的,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解释实验原理,掌握记录、处理数据的一般方法和表达结果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发现”其变化的原因;能够根据仪器说明书使用新的实验仪器,并能科学的安排实验步骤,合理选择、使用实验器材,熟练地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在表述“实验”目标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将一般的行为表现都当作“技能”

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正确区别“知识”和“技能”,将很多不属于“技能”的要求罗列了出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案例:某位教师在高一物理“运动的图象描述”一课中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如下:

①理解位移~时间图象及其物理意义;

②学会用位移~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上述目标中,教师显然将“用位移~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作为一种技能来理解,并通过“学会”这一分类词语进行表述,这种理解和课程标准对技能的解释是不一致的。实际上,能够“用位移~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是一个“认知”目标,而且是一个“理解”级别的目标,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描述:对要“理解”的知识,要求能明了知识的确切含义并能运用,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些老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动了手,那么就培养了学生的某种“技能”,因此就在教学目标中罗列出与之对应的一种“技能”目标,这实际上是对“技能”的泛化理解。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2)技能目标的表述要规范

目标的表述要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用课程标准规定的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否则很难确定你所表述的目标属于什么样的学习水平。

案例:某老师设计的“物体的平衡”一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认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受力特点

②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三力平衡实验中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相互关联性,并能运用共点力的合成法或分解法分析、归纳和描述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说实在话,我看了这个教学目标半天,也没有明白这两个目标到底应该属于“认知”目标还是“技能”目标,感觉到就是放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似乎也是合适的。

二是教学目标的表述要言简意赅,不要变成了教学设想或者教学设计的说明。

案例:某教师设计的“简谐运动”的“技能”目标之一

引导学生指导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通过DIS实验直接观察到弹簧振子、音叉振动时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进而认识到这种图象反映了一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即简谐运动。再由DIS实验观察教室里人讲话时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知道其实际的振动是由多个或无限个简谐运动组合而成。

在本节课中,单“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位教师就写出了近一页纸的篇幅,为了节约空间,我这里只能列出其中的一条。我不知道别人读了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我是从他的表述“通过DIS实验直接观察”推测这应该是一个“技能”目标的,但这位老师一来没有“技能”层级的界定,二来像作报告似的解释了半天,将知识要求、教学设计、技能要求混为一谈,让人如坠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3)要结合课程标准确定“知识和技能”目标

案例:某教师制定的“动能”一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应用动能公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TI计算器绘图

这位老师制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应用动能公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要求太高,因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动能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水平是“B”,是一个理解级的要求;第二,关于技能目标的确定。这一部分本来没有实验,也无所谓技能目标,该老师特地设计了一个探索性的实验过程,希望同学们通过具体的测量计算,研究动能和mvmv2、(m+v之间的关系,得到动能的函数表达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技能目标是“完成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还是要“初步学会TI计算器绘图”呢?显然,计算机的绘图功能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都不应该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而应该是学生课前就应该非常熟悉的,作为一个带有探究性的实验,技能目标也应该是B级的水平,用“初步学会”也是欠妥当的。

如前所述,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定,既不能随意拔高或者降低,也不能偏离了教学的主线。

4)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要能体现技能目标

这一点我在“听课随想0711”中已经有了类似的介绍,这里就不再一一重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课随想071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