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0710

(2007-04-03 09:45:09)
分类: 课程教学

——学生动起来,课会更精彩

  

很多教师上课总有一个特点,担心学生不理解,自己“拼命”地讲解,一节课下来,自己累的不轻,教学的成效还不明显,时不时还会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教学无“序”的一种表现,遇到一个概念,就解释一番,遇到一个规律,就推演一番,遇到学生的一个问题,就展开来讨论一番,看上去好像很忙,但却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我最近连续两周都在听高一物理有关振动和波方面的课堂教学,特别关注了一个老师在不同班级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的不同方式的教学。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每当老师辛辛苦苦不厌其烦地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教学进度就比较慢;每当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究的时候,课堂之中智慧的火花就会频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会非常的深刻,教学的进度和效率明显提高。

比方说“机械波的产生”这节课的教学,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情景引入:利用核爆炸形成的地震波的录像,引发学生对波动问题的关注,并联想生活中的水波、绳波、声音的传播等波动现象。

课堂演示:“人波”的形成。

观察实验:真空中听不到铃振动的声音。

概念定义:机械波的概念以及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动画展示:绳波质点的振动情况,讨论波的特点。

学生实践:用图钉描绘机械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图。

课堂讨论:已知一列波的传播方向,能否判断其上一个质点的振动方向?反过来呢?

归纳概括: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体现了“二期课改”物理新教材“情景——探究——应用”的教材编写思路。

因为是波动部分的第一课时,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担心学生不懂,因此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教解为主。在每一个环节上,教师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介绍、分析,开始上课不到一半的时间,就给学生提出了12个需要回答和探讨的问题,不要说学生,连听课的老师都感到头有点懵。结果一节课下来,只进行到了“学生实践”这个环节,连上课的教师自己都感到非常不满意。

问题出在那里?课后物理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上课的时候,教师讲的太多,尽管设计了很多小活动,但学生没有从思想上动起来;而是教学内容有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味道,太追求教学内容的严谨和滴水不漏,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三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不够合理,学生活动的正确与否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缺乏激励作用……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这位老师就教学中如何突出核心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设计,然后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教学的整体流程没有什么变化,教师的讲解大为减少,主要通过录像、实验等的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实践的结果表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回答非常精彩,出乎教师的意料。

最让我兴奋的是在“研究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这个教学环节,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检验学生这节课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的“试金石”。老师先出示了图1的波形图,让学生分析在波向右传播的前提下,质点P此时刻向哪个方向振动。

师:你能确定质点P的振动方向吗?

生:应该向下。

师: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波向右传播,可以认为波的左端是波源。现在它的最下面,就要向上振动了。

师:嗯,说得很好。

生:后面的质点总是模仿波源的振动,并且起振慢一些,因此波源右边的质点还没有到达最下端,所以应向下振动。P点更靠后一些,推知它也向下振。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利用了我们刚才获得的一些结论,从寻找波源出发,非常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还有疑问或者新的思路吗?

在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老师又给出了图2

听课随想0710

师:如图,如果现在我们知道波上的质点P 现在是向下振动的,你能判断出波向哪个方向传播吗?

生:(思考,一时不知如何判断)

师:××同学,你能回答吗?

生甲:(摇头)

师:××同学,你呢?

生乙:老师,我能否用反证法来说明?

师:哦?可以呀,说说看。

生乙:假设波向右传播,这左端应该是波源。现在它在最高点,将要向下运动,后面的质点比它晚一点运动,因此还没有到达最高点,所以应该向上运动,因此P点的振动方向应该向上。这和题目所给的条件相反,所以我认为波是向左传播的。

……

多么精彩的思考,多么精彩的回答,这样的答案可能连上课的教师都没有想到,我当然也没有想到。如果我们的教学都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教学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动起来,课会更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课随想0709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