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学生的一个质疑引起的思考
最近高二年级进行单元测试,我去听了两节语文试卷的讲评课。听课过程中的一次学生质疑,让我想到了很多。
质疑起因于一道文言文阅读试题,题目是这样的: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而谢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忭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22.文中划线句突出韩娥的歌声能够
应该如何回答这道试题?下面是老师和学生的一番对话:
师:划线部分强调了韩娥歌声的什么特点?
生:能感染人。
师:这样的解释好像太笼统了一些,能否根据划线部分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A:划线部分说了三层含义:左右别人的情感;声音传播的远;声音持续的时间长。
生B:声音远和时间长是一些夸张的说法。
师:“左右”两个字用的比“感染”好,用“左右”或者“控制”都会好一些。人的情感是很丰富的,直接说左右人的情感还是显得有点宽泛,能否再根据划线部分的描述,讲的更具体一些?
生:痛苦的和欢乐的情感。
师:对,也就是悲和喜的情感。
生C:老师,我认为哭不是歌声,因此,划线部分的前半部分不能说是歌声的特点,应该说歌声使人忘记忧伤,让人高兴。
师:试题是要求根据划线部分来回答的啊!
生C:但试题问的是韩娥歌声的特点啊!
师:如果你这样回答就和试题要求不相一致了。
生C:我认为前面只是一个铺垫,后面说得才是韩娥的歌声。
师:这是你的一种理解,还是应该根据试题的要求来回答。
……
教师和生C之间的争论,在班级里面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最后却以教师“下课之后我们再继续讨论”而结束了。老师可能觉得这个以外的争论耽误了教学进度,学生则认为自己的疑惑没有解决,大家心里都不是非常的舒坦。我就坐在教室里听课,感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是在课堂上加以解决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学生这样来理解,也未尝不可,不能因为标准答案给出的是“左右人们的悲喜情感”,就一定要让学生也根据这个答案来回答。课后我请教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也认为学生的回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样的一个课堂质疑,使我联想到我校的语文教师徐国平,他在拿到一份语文试卷之后,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先做一遍,根据自己做的情况和感受,再来和试题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对照,从中揣摩学生可能会有那些方面回答的可能性,并抽取学生的试卷印证自己的猜测,然后对标准答案进行细化处理,之后才开始正式批改试卷。区里高三组织集体阅卷,总是请徐老师帮着细化答案,就是因为他在这个方面认真仔细的工作。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第一,拿到一份试卷之后,教师自己一定要先做一遍,做完之后再去看标准答案;
第二,将自己做的和标准答案不相统一之处放在备课组会议上集中讨论,讲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学生可能的理解,对标准答案进行细化处理,之后再开始批改试卷;
第三,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及时听取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吸收他们理解之中合理的部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答案,使得试卷讲评过程成为师生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探讨的过程。
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确实如此,现在上课,很多学生是不愿意发言的,这给我们“对准音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有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师生“对音调”的机会,如果我们的老师只顾自己弹自己的琴,心中没有倾听的意识,不能真心实意地听取学生的表述,总是想着维护“标准答案”的尊严,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失去了和老师“对准音调”的信心了。
于漪老师也说:“就拿课堂来说,某个同学撇一撇嘴,某个同学脸上掠过一丝笑意,某个同学目光中突然出现异彩等等,全是心弦弹奏的信号。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如果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到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我们不具备于漪老师这样的功力,在平时的上课中还做不到这么细致,但面对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质疑、对一种解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来思考和分析,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的契机来把握,效果可能就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