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0706

(2007-03-15 10:30:13)
分类: 课程教学

——再谈高三复习课的设计

  

前天发表了自己听课之后对“高三物理复习课”的一些看法,博友“曾为教师”对此发表了评论,说:“这道理真有理,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得不使我们将道理暂置一边。我肯定,博主是不进教室的。”呵呵,如果我不进教室,怎敢来谈教学问题呢。

高三的课堂之所以常常是“波澜不惊”,很多时候就在于教师习惯于“就事论事”,没有通过有效的操作或者设计,让学生能够“就事论理”,甚至于“借题发挥”,从而造成教学总是处于低水平重复的阶段,教师自己累,学生学的更累。正是因为教师在“道理”上的欠缺,才导致了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今天我听了一节物理复习课,其中的一个板块讲“三力平衡问题”。老师告诉学生,对于三力平衡问题,有一个分析的思路就是先将任意的两个力进行合成,之后将其转化为我们常见的二力平衡问题加以讨论。(这样的说法很正确,但我认为还是力度不够,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告诉学生,凡是碰到我们不熟悉的新问题的时候,有一种物理思维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即借助一个物理规律,将新问题转化为大家熟悉的问题来进行解决。比如三力平衡——借助平行四边形法则——二力平衡;比如比较变速运动的快慢——借助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是关于三力平衡这个具体的问题的认识,而是对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方式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知识的迁移。

老师此后开始讲解有关三力平衡的试题,先后讲解了4道相关的试题,其中包括一道斜面上物体平衡的问题,一道悬挂物体的平衡问题,一道与动滑轮相关的物体的平衡问题,一道挡板固定的物体的动态变化问题。这几道试题都是学生在前面的练习中错误比较多的问题,也涵盖了三力平衡中常见的几种模型,教师的对试题讲解也很清晰。但我认为,这样的讲解仍然处于“就事论事”的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讲的这几道试题是清楚了,但他们还是没有形成有关三力平衡问题的知识网络,换几道试题给学生,他仍然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没有给学生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果我来上这部分内容,我会给学生建立起这样的一种“题型”结构:

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要求我们分析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叫三力平衡问题,这是物体受力平衡中最重要、最典型也最基础的平衡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常见题型:

  1.三个力中,有两个力互相垂直,第三个力角度(方向)已知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三力平衡问题。通常用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最基本的分析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为了增加解题的难度,常在如何确定研究对象上设置一些障碍点。

求解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直角三角形对应的正余弦函数,建立起力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2.三个力互相不垂直,但夹角(方向)已知

三个力互相不垂直时,无论是用合成法还是分解法,三力组成的三角形都不是直角三角形,造成求解困难。因而这种类型问题的解题障碍就在于怎样确定研究方法上。

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正交分解法,将三个不同方向的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再利用平衡条件求解。

3.三个力互相不垂直,且夹角(方向)未知

三力方向未知时,无论是用合成法还是分解法,都找不到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定量联系,因而单从受力分析图去求解这类问题是很难找到答案的。要求解这类问题,必须变换数学分析的角度,从我们熟悉的三角函数法变换到空间几何关系上去考虑,因而这种问题的障碍点是如何正确选取数学分析的方法。

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的对策是:首先利用合成法或分解法作出三力之间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和三角形关系,再根据力的三角形寻找与之相似的空间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比求解。

  4.三力的动态平衡问题

即三个力中,有一个力为恒力,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可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可变,分析第三个力的方向变化引起的物体受力的动态变化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具体的运算来得出结论,因而障碍常出现在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分析图上.在分析这类问题时,要注意物体“变中有不变”的平衡特点,在变中寻找不变量。即将两个发生变化的力进行合成,利用它们的合力为恒力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正确画出物体在不同状态时的受力图和平行四边形关系尤为重要。

这样的一种“题型”结构可以启发学生,见到一个三力平衡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三个力之间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属于我们分析的四种题型中的哪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应该采取的解题策略是什么,然后才是运用规律的求解问题。如果每见到一个三力平衡问题,学生都能从这样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不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了吗?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就不再需要教师的“扶持”,可以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就事论理”,甚至“借题发挥”,我们教师期望得到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吗?

我仍然坚持这一点,教师自己要先明白复习课的“道理”,要站在比试题更高的层面上来思考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才能够上出高质量的复习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