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会议纪要 |
上海市的“二期课改”已经在全市各学校全面铺开。随着各个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也在进一步审视已经制定出来的课程方案、学习领域指导纲要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并组成了不同的专家组,对这些课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我前几年曾参加了《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的编制工作,前一段时间,课改办又邀请我参加了对研究型课程指南的比较研究工作,目前第一步的比较工作已经完成。
今天下午,课改办邀请我们到市教委教研室,对专家组在比较研究之后提出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修改建议进行讨论,征求我们对这些修改建议的看法,并希望我们结合一线教学的实践,对课程方案的修改完善工作提一些想法。
参加课程方案比较研究的这些专家,对教育部的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结合上海教育的特点,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相对比,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我认真拜读了他们的比较综述报告,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一些说法的理解也感到更加明了了。
通过比较,专家们进一步对上海市课程方案的基本特色进行了梳理,比如说:课程目标重视学生健康个性与公民素质培养;整体设计十二年一贯的课程结构;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合分一体”的设计,有利于优势互补;重视外语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满足城市的现代发展需要等等。我认为,这些特点抓的还是很准的。就说外语课程吧,前几年外地生可以来上海参加高考的时候,每年都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顶尖学生来沪学习,他们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方面常常能表现出胜人一筹的才华,但是很少有人不需要补习英语的,尽管我们仍不断对当前的英语教学提出质疑,质问这些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之后为什么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英语和人进行交流,但上海学生整体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是不能否认的。
通过比较,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说课程方案中的“课程目标”容易和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相混淆,将课程方案中的“课程目标”改为“培养目标”似乎更加妥贴;比如原来的课程目标中有些表述还相对原则了一些,内涵不够清晰;比如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现在都安排了3节英语课,这样的设置是否可以做一些调整;比如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课间休息的时间是否可以做一些调整……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意识到,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个角度去思考课程的设置,要依据上海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完善现有的课程方案,要从教育本身的需要出发来看待当前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大家纷纷献言,讨论的相当热烈。
从整体上看,大家对当前的高中课程的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提出的修改意见也不是很多,但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就是如何进一步协调课程设置的要求和高考选拔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好高中课程设置之后的“出口”问题。我看到了本学期新修订的新课程物理教材之后,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课程内容和难度要求又降低了很多,按照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现有的课时会非常的宽松,学生学习起来压力也不会很大。但是存在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高一高二这样教下去了,学生是很快乐,但到了高三高考的时候,就根本无法适应。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落实教学,而是按照高考的《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组织教学,这样的选择最惨的是那些学生,比方说物理,有相当多的学生高考是不选择物理这门学科的(全市选择物理的约占1/5左右),但学生在高一高二,是不可能给他们分科的,大量将来不选物理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不得不接受相当多的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问题。高考的制度不进行改革,考试的要求不能和课程设置的要求无缝衔接,这样一个矛盾很难得到解决。现在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等问题,都会怪罪到课程设置上,总是要求课程方案和课程内容进一步精简,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至少从上海市现在的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来看,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肯定不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高考的导向才是最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