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很多的事情,你做我做,粗看上去差异不是很大,但如果关注到细节,优劣就会一目了然。上海的地铁就是一个典型。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的,二号线是中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的。就是每天乘坐这两条线路的人,可能也不会注意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其实,二者对细节的处理是大相径庭的。
其一,一号线每个进出口处德国人设计了三个台阶,他们注意到上海地势比较低,在雨季雨水容易倒灌,而三个台阶恰好阻挡了雨水的倒灌,事实上一号线的防洪设施至今也没有起用过。二号线忽略这一点,平坦的入口处,在雨季曾被流淌不畅的雨水倒灌,损失巨大。
其二,一号线在地铁进站处设计了一个拐弯,中国设计师认为这是人为的增加成本,等到通车时才发现这个拐弯的奥妙。原来拐弯是一个节能的屏障,打个比方说,室内开着空调,门窗关闭是正常的,如果空调开着,门窗也开着,那是在烧钱,是极大的浪费。地铁的空调是长期要开着的,拐弯的设计到底是节约还是浪费不是清清楚楚吗?
其三,一号线在设计时曾设计了站台上的屏蔽门,它的作用是节能和安全。但我们的施工者自作聪明的将其删除,结果自杀者跳下去了,逃票者跳下去了,拥挤者掉下去了,地铁本该是通畅的却有时不畅通了,地铁本该是安全的却有时不安全了。今天,我们认识到了,所以在一号线全线又重新安装屏蔽门,这虽然是亡羊补牢,但无疑是百姓的福音。
地铁车站的设计如此,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关注课堂中的细节体现了一个教师对整个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把握。很多教师往往更注重对教材、教法等的把握,而忽视课堂细节,由此而失去了很多教育的契机,造成一节课的美中不足,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发展。
事例1:
周四早晨第1节,我到高一某班级听课,外面下着中雨,风也很大。这间教室后面的窗户半开着,风携着雨水不断地刮到教室里来,将后面两排无人坐的课桌全部打湿。一个班级的同学都在教室中,班主任也在其中,但大家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任凭那些桌椅在“风吹雨打中”。
事例2:
周五下午第1节,我到高三(3)班教师听课,刚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坐下来,我前面一排的男同学递给我一张两面都用过的试卷,我当时一下子还没有明白干什么用,这位同学的同桌对我说,中午有同学在这张桌子上吃饭,桌子可能没有擦干净,你用这张纸垫一下,以免弄脏了衣服。
上述的两个事例都是上课前的很小的细节,但见微知著,从中让我分辨出了两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差异。
事例3:
在学习了“周期”的概念之后,老师给学生出示了时钟的照片,让学生看着照片回答秒针、分针、时针三者之间的比值是多少?
一个学生上台板书给出的是3600:60:1。因为学生计算的不对,老师再一次介绍了周期的概念,然后带着学生分别计算出秒针的周期为60秒,分针的周期为3600秒,时针的周期为12×3600秒。此后,就开始讲述“频率”的概念了。
事实上,尽管学生的思考有问题,但她在思考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章法”的,这位同学企图按照三个表针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圈数”来求比值,而这个圈数显然就是老师后面介绍的“频率”。如果教师在讲了频率之后,再一次回到学生给出的答案上并加以分析,不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知识的重新建构吗?因为没有这样的分析,这类学生可能还会以这样的思维回答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过的问题,学生过后还是出错的其中原因之一了。
事例4:
老师给出了上海锦江乐园摩天轮的有关数据:高108米,直径98米,25分钟转一圈,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计算摩天轮旋转时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老师出题的本意是考查学生在没有告诉弧长、角度和时间的情况下,能否利用“周期”这一概念来处理问题。
老师让学生在下面演算,然后请了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这个同学的想法正好和老师的想法一致,老师对此进行了表扬,这个问题就结束了。我在听课的时候,特别关心了周边学生的计算,发现很少有人做对的,有的人将108米带入计算,有的人弧度和角度的转换还不清楚(刚开始学)……由于教师没有认真关注学生的演算过程,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给白白浪费了,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障碍点——不会分析题意,剔除无关信息。
上述是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学生练习时的两个片段,它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通过一个个的细节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