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教材的新变化

(2007-02-28 07:29:47)
分类: 课程教学

开学之初,终于盼来了修订之后的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物理“二期课改”新教材。和修订之前的新教材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1.章节大幅压缩

原来的六章内容,在修订之后压缩成了三章。具体的变化为:原来的“匀速圆周运动”、“机械振动”、“机械波”三章,合并成为“周期运动”一章;原来的“机械能”一章更名为“功和能”,增加了“功能变化的关系”一节内容;原来的“内能和气体性质”、“能量守恒定律”合并为“气体的性质”一章。

2.知识内容要求降低

章节的大幅压缩,必然带来知识内容的要求降低。举例来说:

原来的“匀速圆周运动”一章的知识内容,是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的,包括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天体运动和万有引力等。在修改之后的教材中,缩减成了两部分内容,主要是原来教材的前两部分,也涉及到一点第三部分的内容。

原来的“机械振动”一章,由简谐运动、振动的描述、共振现象三部分内容组成,现在被缩减为一节课的内容。

3.原有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发生变化

在原来的教材中,首先介绍运动学和静力学,有了这样两部分知识基础之后,再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部分就水到渠成了。以基本的动力学规律为基础,让学生接着学习曲线运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从能的角度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的再次研究,开阔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研究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问题时,同学们就可以从运动的角度、受力分析的角度、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以及功和能的角度分别切入,全面把握这种独特运动的特点。

现在先将振动与波的相关知识讲了之后再去研究功和能,在某些地方分析起来就会感到困惑。比如说振动过程的能量转化问题,比如说波的特点(传递能量、传递振动形式)的分析等,如何调整原有的教学习惯,重新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振动和波的相关知识,是老师们需要考虑的。

4.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

新教材所做的这些变化,从整体上来看,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确保《物理课程标准》中基础学力在教学中的落实。而要达到这样的愿景,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的劳动。

通常情况下,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知识的逻辑体系,这样的体系是在编写者对相应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构起来的,因此它又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但教材的使用者——老师和学生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课本呈现的教学内容逐条地进行讲述,很难将这些内容讲的生动活泼,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流行一个术语:教师不能“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就是强调教师是教材的“二次开发”者,要通过对教材呈现的知识的逻辑体系的分析,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通过对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和灵活处理,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思路。

比如说周期运动的第一课时,如果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将相关的知识逐次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做物理练习,好像物理学科就是做题一样。实际上,高一第一学期所研究的运动都是直线运动,现在出来的这种运动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肯定有很多新的特点。怎样让学生理解这种运动以及他所具有的特点?一个作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比较什么?将原来学习的直线运动和现在的周期运动进行比较,从运动的角度、受力的角度、运动的轨迹……等各方面加以对比,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周期运动的定义和特点,然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运动事例来进行验证和巩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的过程,是有效学习的一种基本手段。

只有培养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才能实现课程和教材的愿景。否则,无论教材再如何简化,学生也是学不好物理这门学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听课随想070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