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高一年级召开的教学研讨会,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我将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整理如下:
1.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研究试验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80年代)。这一阶段对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试用,并在教育理论上进行了探讨。这个阶段对应着信息技术于教学整合的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
普及应用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9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迅速在教育应用上显示出它的价值。微机用于教学和教学行政管理,用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培训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作用日益显著。这个阶段对应着信息技术于教学整合的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
综合发展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今
2.与发展相关的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之所以出现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与人们对学习理论的认同和应用是分不开的。与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分别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十世纪60年代~80年代,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盛行的时期,这是一种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B.F.斯金纳。他提出联结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起因于外部刺激,只要控制刺激并给以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但它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到了8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这种学习理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的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与经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自90年代起,建构主义(应为一种认识论,为学习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学习理论悄然兴起。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那么建构主义则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基本上属于客观主义范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是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方向发展,特别侧重于学生的学。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观包括: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进行学习。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建构。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几个功能
展示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原来只能静态呈现的教学内容通过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将原来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地体现出来。
资料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资料,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交流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拓展学习的时空,促进各种思想的碰撞。
实验功能。通过仿真实验等途径,实现无消耗、无污染的学生自主实验研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渠道。
探究功能。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思维创新的助推器。
4.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的评判标准
是不是成功地实现了整合,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上海中学的唐盛昌校长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衡量:
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相关的学科能力;
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究的学习态度;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取创造的情感;
是否有助于教师的工作精益求精。
5.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所谓文化,通常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如“饮食文化”、“茶文化”、“电视文化”、……等等。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例如语言文字的应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的迅速扩展,即属于这一类。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属性:
第一,广泛性。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
第二,传递性。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教育性。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
第四,深刻性。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推动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待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我们就不难体会到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