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就接到了市教委教研室布置的工作任务,启动对《上海市研究型课程指南》的修订工作。
几年前,我就作为《上海市研究型课程指南》的编写成员之一,参与了这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说很有挑战性,是因为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虽然在自己的学校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工作,但从整个上海市的角度,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指导意见,确实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好在我们的团队中有大学的教授、课程领域的专家、教研员、以及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大家齐心协力,反复更改编写体例,最终形成了一个在当时比较满意的文本,审查通过后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正式出版,指导全市中小学的课程实践。
随着“二期课改”新课程从点到面在全是全面推开,随着试点学校在研究型课程方面探索力度的增加,原来的征求意见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新情况,因此,对原来的课程指南进行修改便摆上了议事日程。今天下午,市教委教研室组成了指南修改小组,开始启动修订工作。指南修改小组组由四位成员组成,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涵盖了大学教授、课程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等不同“界别”,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本次修改工作首先要做比较研究,对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比较,肯定自己的有点,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形成比较分析的文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的思路和方案,然后请专家对修改方案进行论证和分析,通过之后才能启动指南的修改工作。因此,今天主要是开始比较研究。
比较什么?如何进行比较?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说实在的,这个工作并不好做。在国家的新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块学习内容呈现出来的,而在上海市的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一门课程规定下来的。两者思考的角度不同,因此在课程指南中的说法和指导思想就有很大的不同,要对两者进行比较,一定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
经过讨论、交流和沟通,大家认为可以从目标的设定、内容和要求、实施和管理三个主要板块出发,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重点针对不同点做一些具体的分析,为下一步的修改提出一些建议。
最近几天眼睛感到很不舒服,总觉得里面有东西,还经常控制不住地淌眼泪。今天上午在教室里听课,就时不时泪眼婆娑的,连黑板上的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本来想少看点书,让眼睛放松一下,但这次的任务很紧,要看的东西很多,可能难以轻松下来了。今天赶紧到药店里开了一点消炎的药水,希望能通过药物的治疗,使眼睛尽快好起来,不致于耽误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