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十七)

(2006-12-13 12:50:25)
分类: 课程教学

——谈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昨天和我校的几位老师一道外出听课,在返回的路途之中就趁热打铁地进行了一番交流。结合我们学校教学的实际,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1.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给学科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崭新的教学手段,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也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说TI图形计算器,它的作用并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一一个函数的图象,在某种情况下,它已经成为师生们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师生们将图形计算器作为教学内容来学习之后逐渐获得的。再比如说DIS信息技术处理系统,已经编入我们的学科教材,本身就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又比如说网络,它经常也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像如何进行网上检索、如何查询可靠资讯等一系列基于网络环境的知识,就是我们现在倡导师生应该获得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丰富自己教学的手段,要深入挖掘它的教育功能,开发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2.现代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的变革

经常有人这样抱怨: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很多能力逐渐退化,比如说简单的计算,不少人连基本的心算口算基础都没有,1/2如果不用计算器,经常会口算得出0.2的结果。等等。不光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抱怨和担忧,世界各国家都有。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微型计算器之后,为什么一定还要保留传统的心算口算呢?有了强有力的工具,完全应该将学生从这里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比如说原来的高中物理教材,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试验,至少要用3个课时的时间,其中两节课泡在实验室里,重复进行同样地劳动:调整装置、安装纸带、打点、纸带分析、求出加速度,然后改变初始状态,再来重复这样的过程。现在有了DIS试验系统之后,纸带没有了,测量和计算由计算机替代了,只要释放小车,电脑可以瞬间告诉学生加速度的值,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的内容就要重新进行设计了。如果还是给我们三个课时,可以做哪些事情呢?显然教学的重点就不是如何根据一个个纸带获得的加速度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寻找质量一定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分析实验的原理、电脑获得的图线的物理意义、图线截距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研究实验的误差……。这样的内容是原来的3课时来不及讨论的,现在不仅能够深入地进行讨论,还可以更深入地展现试验探究的物理思想。换句话说,不能因为自然科学的规律是不会变化的,就让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一成不变,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要与时代同呼吸。

我们在昨天的听课中,就听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课,感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跟上去了,但老师的教学并没有跟上去。比如说数据的处理,每个小组都有电脑,却不去利用其中的Excel软件,而是给大家发了一张坐标纸,让大家在纸上描图;再比如说如何进行数据的采集,没有进行指导和分析,使得学生的数据出现了不应有的误差。……

3.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师生教和学方式的改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原来只有听老师的讲解才能得到的知识,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自行获得;原来只有通过教师的演示才能看到的现象,现在通过网络中的虚拟实验室可以做的更加逼真;很多原来需要苦思冥想才能获得的问题解决,现在通过一个手机短信立即就得到了答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成了一种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革。教师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将学科知识讲解好,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引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强烈兴趣;居高临上的教学已经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如何加强和学习的沟通、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也成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之一;当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学习的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凸显“平等中的首席”这一地位。

4.教师要做到头脑清楚

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过去不可想象的新元素,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特别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可让现代教育技术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始终铭记:教学要以思维为核心,要落实教学目标,要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在昨天的听课中,化学老师们听到了这样的一堂课:钻石与化学。在这节课中,老师让5个小组的同学各自展示对钻石的自我学习情况,每个小组都展示了10幅左右的PPT图片,介绍他们学习的体会。一节课听下来,听课老师有这样的感受:一是小组之间的交流内容雷同;二是课堂中PPT变更过于频繁,根本来不及看;三是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这节课想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感觉上就是对钻石问题的反复介绍。

其实这样的展示课在我们的周围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我想,这就是教师自己被现在信息技术整昏了头脑的缘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