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有感于课堂教学的提问
最近学校的老师们纷纷进行公开教学,这让我大饱眼福。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老师们整体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开出来的这些随堂课质量都很高,让我学到了很多。当然,从精雕细凿的角度看,每一节课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说关于课堂教学的提问,就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听课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1)提问太快,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总是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问题提出之后没过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提问学生,甚至自己就开始帮着回答了。这样的提问是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的。我曾经给老师们提出过一个观点——“延时判断”,就是说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经过1~2分钟的调整和信息处理之后,才会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抢答式”的提问,不是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就是学生在“瞎猜”。
2)提问太肤浅,变成了一种对错的判断。有的老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有:①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肤皮了草,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②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
3)提问言不达意,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有的老师自己的设想很好,但对问题的语言推敲不够严密,因此问题提出之后,自己想要的回答和学生所想的不一样。比如说柯灵的《画意绵绵》,老师这节课上的很精彩,但开始的那个提问仍然值得探究。老师的问题是:“文中提到了哪些画家?”,当学生从书中找到雷诺瓦、纪莫里·郁特里洛时,老师又说:“这两个人书中只是提到,不算。”还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问题提的很好,回答潦潦草草。有的时候,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很好,但对问题的回答要求不高,造成问和答的过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说学习了“惯性”的概念之后,老师让学生分析汽车转弯的时候为什么人有向外倾倒的趋势,刹车的时候,车为什么还会继续滑行一段距离?学生的回答非常“简洁”:因为惯性!这个时候,就不能放过学生,要让他具体说清楚,否则所有的这类问题不是都可以用四个字来进行回答了?
2.提问应该注意什么?
提问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前进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层层深入的提问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问的过程就像是教师带领学生驾着小船,迎风斩浪,顺利到达彼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船长,带领学生前进,给他们指引方向,纠正偏差。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要让学生到达目的地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要让学生有一个过程的体验。这个过程就是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把学生一步步领向目的地。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都必须服从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
很多学生平时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就等着老师讲解。课本的作用通常是作业不会处理的时候,进行查询和借鉴的工具。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注意到这样的现状,并创设出恰当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例如为了“探究棱台的体积公式”,我校高二数学陈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矩形面积公式S=ah(a为底,h为高,下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梯形的面积公式S=(a1+a2)h/2;高中我们又学习了棱柱的体积公式V=sh(s为底面积,下同),棱锥的体积公式V=sh/3,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棱台的体积公式应该是怎样的?大多数学生回答说:V=(s1+s2)h/3。老师继续引导:在梯形的面积公式中,如果a1=a2,即上底和下底相同,则变成了矩形的面积公式,如果上底a1=0,则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根据你们刚才的猜测,让模型回归一下,看是否合理?学生很快就发现刚才的猜测是有问题的,进入了“悱偾”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上,新课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以促进学生思维为核心
提问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问就要有层次,既体现思考的层次性,又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比如要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当时机:在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作者的深刻感悟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和接受力,让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教师还必须把握提问的语言:注意提问的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要仔细斟酌提问的语言,问题该如何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要培养学生规范回答
不同学科的提问、不同教学内容的提问,之间千差万别,似乎很难有统一的要求。但就一个学科而言,对问题的回答还有用一定的程序的,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回答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说前面谈到的“惯性”问题的回答,就应该让学生从三个层面进行回答:第一,开始的时候,人和车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第二,车拐弯的时候,带来的变化是什么?第三,人由于惯性,发生什么样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思维,对培养学生“说理”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