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十四)

(2006-12-04 21:09:10)
分类: 课程教学

 

爬黄山之后返回屯溪,本来想乘坐黄山——浦东机场的班机连夜返沪,不想班机取消,只好乘坐火车返回。颠簸了将近12个小时,今天终于回到了学校。

下午走进教室,在听老师们上课的过程中,对高三年级的教学产生了一些想法。

1.第一轮的复习应该紧扣教材

最近听了一些高三的教学,感到有的老师在教学内容和高中课本的结合方面做的比较好,也有的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几乎都是按照备课组设计好的讲义进行,很少用到课本,有的学科学生平时的书包里也根本没有装课本。

我认为,高三的第一轮复习,难度要和高一、高二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相当,甚至还可以低一些,但一定要立足基础知识,重视教材。最近几年,由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上海高考各个学科在命题的时候,都更关注教材、关注基础知识。别的学科我不敢随便评价,物理学科的高考试题,在体现教材和关注基础知识方面就非常突出。一个考生看起来比较困难、感到无法下手的问题,95%就是因为考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的不够清晰造成的。

我们知道,对于物理来说,不管试题的形式花样怎样变化多端,但物理的本质东西——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公式是不会改变的。物理是一门要求学生花精力去“理解”,甚至是“深入理解”的科学,学习物理时较高层次的能力也主要表现在对物理内容理解的深度上、融会贯通的程序上,对遇到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独立分析和处理能力上,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我们坚持以教材为主线索,扎扎实实把各部分知识弄懂,理解它们的意义、应用和联系。对于教材中有明确定义的概念、规律,要引导学生看书,自己将这些内容找到,并自己来说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给予归纳总结,并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学习的知识是如何获得具体的应用的。比如说“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现象”。这样获得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它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其中电流的方向遵循愣次定律,电流的大小遵循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两个定律的地位,明确这些规律的具体应用。

在复习中,存在两类学生,一类是不愿听老师讲概念而只喜欢做题。为什么会这样,很有可能就是教师自己不喜欢分析概念,或者在讲概念的时候,就是照本宣科地将概念重述一遍,没有新意,学生不能从解决问题遇到的困难中领悟概念、规律的重要性;一类是思维懒惰,过分依赖老师,不愿花时间去看课本,去理解概念。实践证明,这样的两类学生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应引起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注意。不能靠题海战术来代替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这样会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不全面和支离破碎,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很难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在讲解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概念和规律进行随意的演绎,这样经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认真研究教材,切实关注教材,可以避免这样的现象的出现。

2.方法的传授要简单明了

现在高中物理对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不做要求了。记得当年要求会用的时候,学生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搞不清楚在开方的根式中,质量m和劲度系数k谁在分子上、谁在分母上。我的一个老师是这样教我的:你自己想一下,坐沙发的时候,是质量为m的人在弹簧上,还是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在人上?呵呵,这样一说,我就再也没有在这个公式的记忆上犯过错误。

今天听物理老师在讲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比较,老师分析了两者的很多区别,说到了一个是电动机模型。一个是发电机模型,让学生们由此进行区分和记忆。但是学生对电动机是怎么回事、发电机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就非常熟悉呢?未必。我认为,可以采用更为简单的方法进行记忆。这两个定则,左手是分析导体棒受力的,右手是分析导体棒产生的电流的,而力的笔画中,一撇是向左的;电的笔画中,竖弯勾是向右的,记住了“力——左撇”、“电——右撇”,不就可以非常简单地达到目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上黄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