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会议纪要 |
会上,各个学校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做法,我深有同感的是以下几点:
1.教师的作用无论如何讲都不过分
教师是落实教学任务,推进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改革活动,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
每一个学校面对的教育教学实际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如何发挥好现有教师的特长,通过这些老师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更好的业绩来。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很珍惜现有的岗位,都希望能在岗位上建功立业,体现自己的价值。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给教师的成长创设机会,搭建平台。教师的价值体现出来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才能上得去。
2.校本教研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果
比方说教研组的活动,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了活动,是不是就有效果?未必,关键在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确定。有的学校提出教研组活动主要以专业书籍的阅读为主,使得老师们面对新课程的时候,能够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备课组的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研讨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这样的说话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但可以供大家借鉴。
比方说听课评课活动,是不是自己心中先有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并每次都根据大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果为了应付学校的工作制定了一个东西,然后就将其放到了一边,到听完课进行讲评的时候信口开河,评课的效果不会好的。我们在交流中各自介绍了一些案例,大家一致认为,带着一定的任务来听课和评课,教师获得的收获明显比较多。
比如说聚焦课堂,是不是在全校的大会上讲一讲,大家就会“聚焦”了?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最拿手的就是课堂教学,他们时时都在“聚焦”。现在要“聚焦”课堂,关键在于帮助我们的老师分析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不是还有不足的地方,在什么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更个性化的领域,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需要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的同伴互助,也需要专家们的专业引领。
3.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才能够有实效
一位校长给大家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数学 高级老师给学生讲“不等式”,先介绍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然后给出了“不等式”应用的5个变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层层相扣,听课的老师感到上的很精彩。课后给学生一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听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关注的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教师传递的知识没有能够很好地和学生头脑中现有的知识进行作用和重构,学生不能建构起关于“不等式”的新的知识框架,再让他们去分析解决问题显然是难为他们了。
了解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前概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品质甚至是身体状况。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前一天晚上休息的不好,第二天上班就会昏昏沉沉,做事情也会丢三落四,心不在焉,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同样地,教师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课程改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建议政府在关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更关注高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定教师队伍,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经费投入,为“二期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政策的和物质的保障。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凝聚我区“三名”工程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调查研究,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点拨指导,促进广大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层面要加大三类课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在学校得到全面的实施,促进课程建设和学校办学目标的融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