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佳作

(2006-11-25 09:20:02)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有感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在杨浦高级中学任教时,学校发给教师自学的教育理论书籍。记得当时学校专门请了皮连生教授到校给老师们开设有关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讲座,以此推动大家的阅读,不过我当时并没有读完此书。这次再次拿出来阅读是10月份,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到有许多的问题自己也说不清出,就将此书翻了出来给自己“充电”,这样前前后后读了一个半月左右,才第一次读完了全书。

    之所以读这么慢,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本书里有很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案例,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这使得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和记录,我前面有好几篇博文都受到了这本书中的观点的影响;二是经常反复地回头阅读。读某一个章节的时候,好像自己已经搞明白了其中的内涵,后续的阅读又发现新的问题,就要再回头去琢磨和体会。就这样,读完全书之后,我仍然感觉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本书共有十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三种当代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派和人本主义理论。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教学思想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第三章研究学习动机,第四章研究学习策略,第五章谈思维策略的训练,第六章介绍元认知和元学习。最后的四章分别从阅读能力的培养、解答应用题思维能力训练、科学概念和知识的教学、化学记忆和解题技巧等角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具体应用。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三大类:(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方法或一套步骤,“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控测出来的知识”;(3)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从知识的作用来看,陈述性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经过适当练习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联系,在以后遇到相关情境时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来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一般表现为技能。但程序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技能,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程序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外显。心理学家对策略性知识进行过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他们认为,在读方面,当学生掌握了一套阅读方法,并用这套方法调节自己的阅读活动来提高阅读效率时,就可以认为,该学生已经习得了一种阅读策略。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在教学中,教育者可能会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效率低。策略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必须有意识地去建构它。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策略是用以调节个人行为和认知加工过程的一般方法,它主要包括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

    识记策略主要包括复述和重复。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就必须采用复述的策略,即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由于长时记忆存在“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我们还要采取重复的方法巩固记忆。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重复策略。比如告诉学生要及时复习,内容要分散复习,时间应该限时复习,复习程度应达到过度复习等等。

    记忆的新知识要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必须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利用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为理解。但是,若大量的知识彼此毫无联系地涌进大脑,那么这些知识在头脑中乱七八糟地堆积在一起,就不能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时,顶多能解决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去解决新问题就困难了。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规律性的知识,而且知识间还必须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而是知识的有效结构的作用。

    常用的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法和纲要法。群集法主要用于概念、词语、规则等知识点的归类整理,纲要法是一种运用提纲挈领地概括知识内容的要点进行教学的方法。运用纲要法教学,既可提示要领的涵义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也可以化繁为简,便于讲清原理,同时,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197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佛莱维尔在其《认知发展》艺术中提出的。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如何应用这些能力的了解,是个体对自己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进行反思、反省的一个知识系统,是指导和调节个体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元认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2)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着认知活动的展开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如经验、教训、心得、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喜悦等。在能够引起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思考、做出情绪反应、进行自我控制的情境中,最容易产生元认知体验。而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认知活动本身及活动的质量进行大量的反审或体验。3)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元认知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情景中有那些变量,自己拥有那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时自己所采用的有效的认知加工策略,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认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自觉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张庆林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