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了解研究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老师常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觉得自己课备得很精彩,但课堂效果却平平,课后还常纳闷,学生这是怎么啦?实际上这就是课前只是分析教材,考虑自己的“经验”,没有了解学生实际的缘故。伽利略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竖琴最初创造出来时制作一定很粗率,而演奏时一定更加粗率,但我并不因此对竖琴的原发明者的尊重就减少些;不但不会减少,我对它的敬佩要比对往后年代时使竖琴演奏艺术达到最大完善程度的一百个艺术家的敬佩还要多得多。普通人的头脑对于稀罕的艺事,好奇心都很少也极少关心。即使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专家们把这些艺事做得尽善尽美,也丝毫打动不了他们学习的心愿……如果将“普通人”看作学生,“专家”看作教师,“艺事”即我们的教学工作,则伽利略已经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是多么重要。
于漪老师也说:“教师面对的是生龙活虎的学生,教学工作要取得成效,一定要重视和锻炼识质的本领。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否则,从主观臆想出发,就会盲人瞎马,事倍功半,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所浪费。”
1、了解学生什么
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决定了教学的起点。在讲述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斜率越大,加速度越大,然后出了一道作业题(见图),让学生判断甲乙两物体谁的加速度大,学生都回答
乙的大。
甲
乙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分析了图线的斜率。问学生是否懂了,学生说懂了。过了一段时间,在测验时又是这一题,有约1/3的学生仍说乙的加速度大,原因何在?经过与做错学生交谈,才发现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斜率与加速度的关系,而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甲先运动乙后运动而选错,教师这才明白第一次讲评时没有针对学生实际,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了解学生,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即学生的作业是如何做出来的。教师心里要有数。幼儿园教小孩学习十以内的数字加法时,小孩都考了3+5=8这道题,都做对了。看上去都很好,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班孩子又可分为四类:一类脱口而出8,第二类想了一会儿给出答案8,第三类掰了三个手指说8,第四类掰了八个手指说8。这四类孩子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随着学习二十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时,后两类学生的成绩必然下降。到了高中,学科思维层次不断提高,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策略。教师在高一教学中就要研究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到了高二还没有好的学习策略,则高三麻烦就大了。
了解学生,三要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能否向老师提出问题,作业的书写是否规范、整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四要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理解。可通过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作出判断。语言表达过程,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也有一套与之对应的思维模式。若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必然会引起思维偏差。这从语言表达中可以反映出来。例如“人”这一概念,在语文学科中,教师给学生的是象“阿Q”、“保尔·柯察金”、“祥林嫂”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而在物理老师的眼里,在分析其受力时,人只有一个被简约的、抽象化的符号,无论是阿Q、保尔还是祥林嫂都是一样的。
了解学生,五要了解教学的难点,教材决定了重点,学生决定了难点。前些年许多农村中学没有电,学生没有见过电灯之类的电器,因而没有生活原型,讲电学时学生不易理解,电学就成了难点。在中原地区讲船的知识时,学生不易理解,而在江浙水乡,老师不讲学生大多能知道。过去的难点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认识的增加,现在可能已不再是难点,如计算机的知识。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实际,切实找准难点,加以突破。
2、怎样了解学生
于漪老师说过:“了解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是: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望:目测,课内课外与学生接触中察言观色;问:做口头和书面的询问、调查;听:聆听学生朗读,背诵,说话,演讲;阅:看阅学生各种作业及其他书写的有关材料。根据平日所得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进行资料跟踪,研究他们在学习上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于漪老师所说的,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对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学生在学习时,都以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经验并安排自己的学习,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才能有效、成功。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学生的差异很大,他们的能力,潜力,背景,问题和要求都影响着教师选择适当的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材料。在了解学生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更能从视觉途径中受益,有的却是通过听和阅读的途径受益,还有的学生更容易从身体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见到效果。当我们对每个学生是怎样学习和他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能设计出更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愉快和有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