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校园一瞥 |
前一段时间,媒体关于山西方山县清洗网吧事件的报道,让我从教育的角度对网络的作用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
方山是山西西部的一个农业县,2006年5月底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个吕梁山区深处的贫困县一夜间扬名四海,网吧彻底消失,成为全国唯一的有网络而无网吧的县城。据说,整个事情缘于一名网瘾少年写给县委书记张国彪的一封求助信。该县取缔所有网吧的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轰动和争议。持异议的说此举“善意但不理性”、“侵害了网吧业主的利益”,甚至说这是“懒政”、“人治”;支持者则称县委、县政府快刀斩乱麻,大快人心,为这位县委书记的铁腕鼓掌喝彩。争论焦点最后延伸到“网吧管理”、“网吧该不该存在”、“互联网是好是坏”等更大的问题上。
方山关闭一切网吧的对错我不想在这里展开讨论,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我思考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上网或者到“网吧”去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学生上网或者到“网吧”去,主要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玩游戏,二是和别人聊天,三是上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第二,为什么学生会对上述的内容流连忘返?
先说玩游戏。玩游戏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也吸引大量的成年人,很多人在这其中乐不思蜀,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因为我们现在比较关注未成年人,所以对学生这方面的报道多一些而已,很多成年人也因此而“玩物丧志”!
游戏能够吸引各种不同层面的人,原因何在?我几年之前曾经有过一次玩“泡泡龙”的游戏一连四个多小时的经历,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游戏设计者为玩游戏的人设计了一种内部奖励机制,只要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动作,就会通过加分、赠送币值等方式给予及时的鼓励。每一个小的游戏单元完成之后,还会有一个不同的人在这个电脑上玩此游戏的成绩排行榜,从这些设计中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这样的内部奖赏机制是很能激励人的。二是游戏活动的内容和画面设计都非常有趣,丰富多彩,不断给人以新的情景,让人产生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三是游戏的内容和难度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游戏、选择多大的难度都由自己说了算,学习的好坏和进步的快慢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别人的“监督”和“评判”,也没有竞争的压力,所以游戏过程较多给人的是一种轻松愉快、释放心情的感觉。
再说聊天。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孩子在家里既被看成是掌上明珠,又被看成是几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给孩子附加了很多正常学习之外的要求,练字、音乐、竞赛……,要求孩子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虽然生活上很富足,但是精神上很空虚,他们自己的意愿在家中无法表达,在学校中无法表达,只能通过网络这样的渠道和一些陌生的人进行倾诉。这可能就是孩子们沉湎聊天的一个原因吧。我间接听到一个初中孩子的话语,说“在学习和死两者之间,我宁愿选择死”,我感到非常震惊!
三说不健康的网站。为什么这样的网站很有市场?为什么很多带有色情色彩的声询电话能够“生意兴隆”?这和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缺乏整体的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和引导机制有关。到现在为止,很多初中阶段的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教师,还不能很正常地给孩子们开设足够的两性心理方面的课程,更不用说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不能忽略,那就是孩子们的“性别”教育。要让男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男孩,要承担起作为一个男孩应有的责任;要让女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女士,言谈举止要展示女性的风采。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做到了哪些?
第三,学校教育为什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否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对每一门学科的学习,像玩游戏那样愉快?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沉湎在游戏之中啊!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否像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样热情、友好、敞开心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呢?我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能否不要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孩子们坦然地面对他们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呢?
这样的问题,从理论上看,都应该不是问题。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要解决还是非常困难的。这里面有的是传统观念方面的,有的是现在的功利主义方面的。现在的教育,完全不能撇开现实的景况,按照理想教育、按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办;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成了学校生存最重要的砝码,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也是从这个指标出发的;家长在家里,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作业,孩子们有了一点自己的时间,家长就打电话道学校说作业布置少了,对孩子不负责任了;教师在学校里,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成绩上不去,可能教师的饭碗都没有了……
不要将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推到教育的身上,很多时候学校和教师也很无奈。全社会都来真正地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教育的面貌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