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这里给出一节教学公开课的教学目标。老师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设计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距离的。这是高一语文《邂逅霍金》一课,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霍金其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合成的能力;准确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霍金的人格魅力和本文作者人文关怀精神,讨论热点话题,关注霍金现象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尊重别人的生存权利,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⑶过程与方法:从“存疑”——“质疑”——“释疑”——“生疑”的过程,启发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探讨,发现作者切身感悟,进入作者“个性”领域。
2.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能够分清楚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1)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培养目标:用来界定某一阶段教育(如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实现的总体目标,为设计课程类型、学习领域、各类具体课程等提供依据,是一种相对抽象、陈述较为宽泛的目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是根据某一具体学科(学习领域)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把宽泛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分解,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出现的目标。
4)教学目标:是把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程度,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联系,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予以明确界定,指导教学的开展。在具体教学任务中,教师接触的主要是教学目标。
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第(3)条是这样写的:“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 和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1)相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合成的能力”的目标显然是培养目标层面的要求,作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显然定位太高,太不符合实际。
第二,教师要知道三维目标的建立基础和内在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的建立基础如下:
1)知识与技能: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呢?
我认为,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没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就不可能是有后面两个目标的实现。无论怎样进行新课程的改革,都不能够本末倒置,脱离了这样的一个前提。“过程和方法”强调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更好、更愉快,更能够获得新知。全靠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是我们在新课程实践中要尽力避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在“体验课程”的学习活动之中获得的体验、态度和情感倾向,没有了过程和方法,这样的体验和感悟就很难产生。
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是基础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带有根本性的、指向学生未来和终身发展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是逐级呈现出来的,前面一个目标做好了,后一个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老师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层面的目标倒过来安排,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明白相关的行为表现和对应的层级目标
我们现在撇开目标中文字表述是否得当不谈,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给出的三维目标之中几个行为表现。
1)知识与技能:了解霍金其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合成的能力;准确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在这个维度的目标中,“了解霍金其人”是不是一个主要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认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合成的能力”似乎更应该属于“过程和方法”层面的目标,因为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事情。“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似乎更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因为这是学生学习了本课之后才能产生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从“存疑”——“质疑”——“释疑”——“生疑”的过程,启发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探讨,发现作者切身感悟,进入作者“个性”领域。
这个维度的目标中,“启发研究性学习”让我心存疑虑。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的方式、组织形式等也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的进程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这和教师对课堂的准确调控有很大的反差。至少我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我没有发现老师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了学习。
目标中一些表述不够清晰,难以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价和测量,也是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准备后面专门来谈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