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房龙《简明西方美术史》有感
我将十月份的读书主题确定为“艺术”,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人类的艺术宝库浩瀚博大,琳琅满目,我的阅读就像在茫茫的艺术之海中随意捡起的几个贝壳,在欣赏贝壳美丽的同时感受一点贝壳周围海域的艺术魅力。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了。
亨德里格·威廉·房龙(1882~1944年)是一位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美国著名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历史与人文的文化传播,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传导者,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对待学问和文字,房龙在坚持人文主义立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凡学问一但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于是,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的学问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读者,成了房龙作品的显着特征。《简明西方美术史》就是这样的一本读物。
《简明西方美术史》虽名曰美术史,但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本历史漫步和绘画欣赏相结合的指南读物。作者的生花妙笔娓娓道来,透过所描述的西方绘画,将史前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法国革命与帝国时期、20世纪时期等各种绘画风格尽呈眼前,质朴简洁,浓墨重彩,伤感忧郁。使读者不仅对西方美术的主要特点有了概况式的了解,也使读者对绘画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有所洞悉。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第一,绘画基本上是用于装饰屋宇和公共建筑的室内艺术品。这是对绘画作用的一种浅显的描述。它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是什么?绘画艺术和屋宇以及公共建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学会建筑房屋,大多居住在山洞之中,现在逐渐发现的洞穴壁画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只是将房屋作为衣食起居之所和娇妻幼子的安全港湾,各种政治、宗教礼拜、戏剧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都是在露天举行的,所以,当时的画家可能就没有建筑师和雕刻家重要,他们对绘画的主要贡献,可能都集中体现在陶器上。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厚墙窄窗,使得建筑的内墙壁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空间,这个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通过壁画表现出来的。到了哥特时期,尖顶、拱形门、巨大的窗户,这样的建筑风格大大减小了建筑的内墙空白,使得壁画的发展步履维艰,从而直接导致了油画的产生。到了现代,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也带来了风格各异的绘画……
第二,绘画艺术在本质上和生活一样,都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轨迹,与生活毫无关系的绘画作品在世界上是没有的。洞穴壁画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野生动物的形象?那是因为史前人类的生活和野生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野生动物既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险,也是人类主要的食物和器具来源,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知识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到了中世纪,人们主要关注宗教中永恒的东西,对世俗生活视而不见,这个时期的绘画充满了反映这种思想的宗教色彩。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自我存在价值的思索转向世俗生活的感官享受,这样的一种转变,在当时的绘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还有法国大革命时期以革命主题创作的绘画作品,个性解放的二十世纪反映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等等。
第三,欣赏绘画的方法和欣赏音乐、文艺作品有相通之处。
如何欣赏绘画,房龙在书中告诉我们,在缺少有着丰富藏品的博物馆的地方,不妨找一些大师们作品的仿制品,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时间一长,耳濡目染,你一定会有灵感突至、心领神会的那一天。你会说:“我知道了!原来这么简单!为什么我原来捉摸不透呢?”这其实也是一种欣赏音乐的方法。开始的一段时间,您也许只认为它是噪音,意义不明,但久而久之的聆听和体会,喜欢之情可能就油然而生。当然,这和一个人的欣赏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起码你会懂得尊重那些年代久远的、带有异域风情的建筑、音乐、文学或者绘画作品了。
为了有助于我们欣赏绘画,不妨注意以下的细节:开始欣赏一幅画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个画家究竟想向我们说些什么?”其次,才是对画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分析。要尽力避免用现代人的想法去看过去的画家。
第四,艺术评论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不可低估。画家意欲何为?房龙并不认为有些画家所说的“以能让人看得见的方式向众人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表达了画家绘画的真实意图,因为很多画作所“描绘”的那些虚无飘渺的事情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房龙认为,画家之所以绘画,是因为他们有表达的冲动。在画家的作画室里,美和丑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只要启迪了画家的灵感,让他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就可能创作出精品来。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情况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艺术评论家”这样的群体。艺术评论家和新闻媒体联手,对画家的作品评头论足,画家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鼎立相助,很难获得成功。而画家并不喜欢这样的一类人,认为他们根本不懂自己的作品,根本不值得尊重。在这以前,画家考虑的是顾客的需要,现在艺术评论家成了不可忽视的第三者,占据了展示在墙上的画和面对着画的观众之间的局促空间。作者认为,艺术评论家的出现弊大于利,因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私心达到某种目的,有一套潜规则,就好像政治阴谋家使用的那些肮脏手段。作者认为最近一百多年的绘画发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混乱无比”。
第五,这本书的翻译水平令人不敢恭维,有一些非常精彩的描述,由于翻译的水平,需要读上几遍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排版和印刷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误和错字,让人感到不很舒服。最后的绘画作家介绍,文字的颜色和纸张的颜色反差太小,让人读起来很吃力,眼睛也很容易疲劳。
当然,瑕不掩瑜,作为一本入门读物,还是值得一读的。
《简明西方美术史》(美)房龙/著
常志刚/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