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从哪开始?

(2006-10-19 16:29:36)
分类: 课程教学

我们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从本月开始实施。 108,我曾给我们的老师开设了一个讲座,对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介绍。今天,我给高一年级的全体师生开设“研究,从哪开始?”的讲座。

我的讲座主要分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什么是研究型课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关于课程的定义不需要他们搞得很清楚,我主要通过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使他们有一个概况的了解。

2.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②问题通常有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

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

发现型的问题通常是自己设想出来的,很可能没有现成的公式、已知的解法或已知的答案。例如:一个同学在饲养和观察中发现,每当冬季来临,红耳龟们都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什么也不吃,而到了夏季,个个生龙活虎,抢着进食。也正是在这时,它们迅速长大。红耳龟的这一习性,是否和温度有关呢?若改变温度,能否使红耳龟不冬眠呢?

创造型的问题在某人发现或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都是没有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洲的画家律普曼十分贫寒,画具很少,修改用的橡皮只有一小块。一天作画时,不小心出了个失误,须用橡皮把它擦掉,但找了好久他才找到橡皮,等到擦完想继续作画时,又找不到铅笔头了。这使他非常生气,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拥有一支既能作画又带有橡皮的铅笔的呢?带着这一问题,他开始仔细研究并反复实验,最终找到了满意的方法,就是用一块薄铁皮,将橡皮和铅笔连接在一起。后来,律普曼借钱办理了专利申请手续,并最终由PABAR铅笔公司购买了这项专利,价值55万美金。

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也最适合中学生进行探究的是发现型的问题。这是因为:从问题产生的过程来看,发现型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研究者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从问题的本身特点来看,它不是教学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③问题从何而来?

从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去选题是提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生知识面还不够广,社会阅历也不多,加上研究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同学不适合去做范围过大的课题,诸如“中国汽车业的机遇与挑战”、“火星生命之谜”等这样一类只有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才能做的课题。选择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深入下去发现课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从当前的热门或者焦点问题中选题是提出问题的途径之一。热门、焦点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这类问题的有关的资料通常会比较多,容易收集,便于研究,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深入实地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新问题中选题是提出问题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大变化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到省市,小到社区、乡村,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不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值得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应接不暇,都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和解决。中学生选择这些方面的课题,还要注意量力而行,切忌盲目求大。最好是从自己的实际研究条件出发,切入口小一些,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从学科的某知识点或学科研究的交叉领域中选题也是提出问题的途径之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课堂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如果勤动脑筋将课本中的知识拓展开来深化下去,就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好课题。还有学科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空白区,是科学园地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这些结合部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或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而未曾涉猎,许多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往往蕴藏其中。不过由于这类课题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学生在选择这类课题的时候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骜远,不切实际。

根据市教委组织编写的《高中研究型课程学习包》,从其中的课题研究参考中选择问题,或者根据学校教师提供的选题进行选择,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这两种情况都能获得比较明确的课题研究指导,可以保证问题选择的准确性。

3.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吗?

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成为研究的范围或研究的课题。一个问题要能最终成为研究的课题,要做到:

①遵循三个原则

可行性原则。指的是选题要从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所研究问题的现实状况、能够利用的测量工具及所能获得的资料等物质条件几方面来综合考虑,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新颖性原则。即要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现状,知道其中哪些方面是目前还没有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好的,自己在研究中将对其中的哪些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规律的发现、结论的辨析上要有创新的思想,力求有创新的见解,学习创新的方法。

兴趣性原则。指要进行的研究问题是同学们自己确实喜欢的,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的,能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保持和提升自己对原有事务的兴趣和关注度。

②经历一个过程

确定课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看法和设想,使自己对所研究的问题不断明晰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课题组成员就要不断的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看这样的研究方向别人是不是已经有了详尽的探究,是不是需要改变思路;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将研究的思路进一步细化,最后形成的研究课题在表述上也要仔细地推敲,不要出现误导。

③制定一个计划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产生对问题研究的热情和动机。但是一旦真的要着手去做了,便会发现困难重重,千头万绪,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不了了之。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研究开始之前,没有制定出一个恰当的研究计划。或者说当研究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不会围绕研究目标,把内容有层次有递进地分解为几个部分,使得研究操作性强,清晰明了。如果说提出问题是为了确定“研究什么”,那么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则是要回答“怎样进行研究”。

下面是一组同学制定的研究计划:

课题名称:蚂蚁的爬行速度

研究目的:估计蚂蚁爬行的速度,学习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提出假设: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蚂蚁的爬行速度大约在0.5mm左右

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法

研究内容:首先,捕捉几只蚂蚁,观察它们爬行时行进路线的特点;其次,让蚂蚁自由爬行,设法记录并测量它在规定时间内爬行的路程,估算其爬行的速度;其三,通过细线或者折叠纸槽等方法,使蚂蚁沿着一条直线前进,估算其爬行的速度;其四,研究怎样使蚂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自由地爬行,既不受惊奔跑,也不停步不前。

成员分工:小组四个同学在实验开始之前,两个负责捉蚂蚁,两个负责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中集体进行观察记录,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修改并确定下一步的实验计划。

成果形式:正确估计出蚂蚁的爬行速度,并给出实验的报告。

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通常包括上述七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同学来讲,制定出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