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蟹

(2006-10-05 23:12:24)
分类: 我的心情

在中国人眼里,金秋的第一美食恐怕要算吃蟹了。所谓“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因为这时候的蟹最为肥美。民谚有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将蟹与庐山相提并论,可见对蟹的钟爱之深。在十月的黄金周里,我们一家人也忍不住,品尝起这“第一美食”来了。

我学会吃蟹,是我调到上海工作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也吃过几次,但都是那种膏蟹之类的品种,在饭店里由厨师通过葱姜爆炒或者糯米蒸制而成,自己吃的也是蟹的局部“零件”,对整体缺乏研究。

淮北那个地方原来是上海知青下乡插队的区域,为了便于这些知青回乡,上海铁路局专门安排了“上海-淮北”的直达快车,每天一班。在淮北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个和火车以及吃蟹有关的带有调侃性质的“说法”,说这些知青秋天回上海探亲,回来的时候家里总要给他们备一些蒸好的蟹,带到火车上吃,这些知青从上海一直吃到淮北(全程需要11个小时左右),几只蟹脚都没有吃完,呵呵。这一方面说明上海人特别会吃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淮北当地人自己不会吃蟹因此对会吃蟹人的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态。

我学会吃蟹,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先是不知道如何吃,在饭桌上看着内行的人,模仿他们的动作,一点一滴地消灭;然后是学会区分雌蟹和雄蟹,在别人的指点下,知道了可以从蟹肚的形状加以区分,并且逐渐搞清楚了雌蟹的黄多,雄蟹的膏多;接着是研究怎样吃蟹更科学。有的人喜欢先吃蟹壳内的蟹黄膏脂,最后再来消灭那些威风凛凛的蟹脚和蟹钳,有的人则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我想其实各有各的道理,我喜欢的是从外围到中央的吃法,并且吸引的我们一家三口全都这样吃了。在接下来是尝试怎样鉴别蟹的品种,这个方面的眼神还不够好,基本上都是听凭人家的介绍了。

吃蟹一定要寻找一个有闲情逸致的时光,一家三口围坐在饭桌前,一人手里一只蟹,一边聊一边慢慢地品尝,那样才不失滋味。如果心急火燎,大刀阔斧地对蟹动武,去壳后马上将蟹大卸八块,然后送进嘴里一通乱嚼,这样虽然可以在几分钟内消灭一只蟹,却完全是暴殄天物了。真正会吃的人总是慢工出细活,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在他们看来,眼前的蟹就像一个零部件繁多的手表,而他们就是那细心的修理工。我还没有达到会吃的地步,但也觉得要吃的悠闲一点,在吃蟹的时候也可以整上一小杯黄酒或者红酒,追求一种氛围和意境。我喜欢吃雄蟹,说起来好笑,就是因为雄蟹的蟹钳比较大,里面的蟹肉吃起来过瘾,吃完之后还可以拼出一只“蝴蝶”来加以欣赏的缘故。在这个假日里,有许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也没有上班时那样急匆匆的心情,真是吃蟹的好光景啊。去年吃蟹,对那种专用的蟹醋感觉良好,比自己家里配制的要好多了。为了今年的吃蟹,我还专门到超市里去购买蟹醋,先后走了华联、联华、大润发等店,竟然都没有货,询问店员,他们对我的问题感到很诧异,说自己在家里制作一点不就行了?

吃蟹是一件自得其乐、断不能有旁人插手帮忙的美事。袁枚说,“蟹宜独食”、“自剥自食为妙”,李渔说:“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连《红楼梦》中的薛姨妈,都会拒绝凤姐剥好递来的蟹肉,薛姨妈说:“我们自己拿着吃香甜。”委实如此,就像瓜子一定要自己嗑一样,倘若别人剥好皮你再来吃瓜子肉那就索然无味了。我去年曾经在小南国酒店里吃过一次专门用剥好的蟹肉做的菜,除了感觉贵,以及这道菜花费的功夫大之外,对吃蟹本身却没有感觉了。早在晚清时,便有人发明了一整套轮番上阵专吃蟹的小工具,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等,分别用来垫、敲、劈、叉、剪、夹、剔、盛,合称“蟹八件”。据说吃蟹的最高境界便是:吃完一只蟹后,把壳重新组装起来,仍是一只完整的蟹,只不过内里早已空空如也。我曾经在一个饭店里见到过这样的工具,可是尝试使用了一会,怎么都觉得没有直接下手来的方便,所以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到现在还不清楚,换句话说,我现在离吃蟹的最高境界还差的远呢。

蟹也是这个时节馈赠亲友的好礼物。在这样的国庆、中秋佳节里,送几只蟹给自己的亲友,或者大家聚在一起品蟹聊天,花钱不多,但在增进友谊、加强沟通方面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会衍生出许多相关的故事来。昨天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家庭是好朋友,一家人买了几只蟹,留下自己吃之外,想着要给另一家人送去三个,有福共享。这家人吃了饭之后,用塑料袋装上这三只蟹,用另外的塑料袋装上自己吃饭之后的垃圾,从自己的家到朋友家来。朋友将塑料袋打开一看,送来的是一包垃圾。原来下楼的时候,向垃圾箱里投放垃圾时放错了袋子,将盛装三只蟹的塑料袋当成垃圾扔掉了。两家人为此笑得肚子都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