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月圆

(2006-10-06 17:47:16)
分类: 我的心情

虽然国庆和中秋都是很重要的节日,但给我的感觉却有很多不同。国庆节给我比较多的是那种愉快和轻松,中秋节带给我的则常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虽然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但心里总还是觉得千里之外的豫北平原,那个用砖瓦搭建起来的农家小院才是自己真正的家。每到这个节日,心里总会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感来。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说我是“一生漂泊的命”,他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读了几年书、参了几年军之后,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成家立业,而我却留在安徽教书育人,心里对我是有一些想法的,毕竟我是他的长子,他将很多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要是他在天有灵,知道我现在竟然又在上海扎下了根,还不知会对我有多“失望”呢。年轻的时候,一方面想着事业上能取得一点成绩和地位,一方面还要为着自己的小家庭的生计而四处奔波,好像没有多少时间去惦记远在他乡亲人。随着年岁的逐渐增大,我对家乡的思念也逐渐强烈起来了。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也是一个亲情比较淡漠的都市。不像我的故乡,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姓“常”,一个村子的每一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亲情,一个人有了喜事,一村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一个人遭遇不幸,全村的人都为为他惋惜,就是平时吃饭,也会端着一个大碗,卷着一片烙馍,从东家门吃到西家门,一顿饭能将一个村子转遍。不像原来工作的淮北,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在我们生活的大学校园里,学校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可以读到研究生毕业,学校里面饭店、邮局、粮店、菜场、商店……各种服务设施俱全,一个学期不用出校门,也可以过得比较潇洒,同事之间交往甚密,那种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让我们这些外地人感到非常的温馨。繁华的、在很多方面引领潮流的上海大都市对外地有一些想法的中青年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紧张的工作节奏、规范的管理制度、强烈的维权意识、较高的经济收入……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来此创业。但我在融入上海这个城市的过程中,也逐渐有了这样一个感受:很多的繁华热闹都是在经济运行方面的,亲情方面并非如此,一个游子,在茫茫人海中会愈发显得孤孑无亲。

我曾有过带着几个教师到一位上海本地教师家里玩的经历,这位比我年龄还要大一些的本地老师告诉我,她工作至今,我们是第一批到她家里去玩的教师,这让我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我曾留意了每次过节的时候收到的各类短信留言,主动给我发短信的大多数是外地的朋友或者现在在上海工作的“新上海人”,虽然在这里也认识了不少的上海人、单位的同事,但大多数时候是我发了短信给他们之后,才会获得一个简短的回复……

中午的时候,给河南的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妈妈告诉我寄给她的月饼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还说这次寄的比较早,当时我们老家的、村里的亲朋好友们还没有来得及开始互送月饼,因此抓紧吃我寄过去的。这几天家里开始“群英荟萃,月饼开会”了,一多,谁也不希罕吃了。看来明年还要寄的早一点。妈妈在电话里说,大家都在家里吃饭,就少你们一家人了,我嘴里开着玩笑说着“那你要替我们吃一点啊”,眼角不由自主就湿润了起来。我知道,妈妈一直在牵挂这我这个“远在天边”的儿子,一直希望我能平平安安,生活幸福。

掐指一算,我从16岁那年在家里的西洼地里帮着家里收玉米,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之后,就再也没有在老家里过中秋了。还要感谢电信,提供的多样化的通讯方式为我和家里搭起了即时沟通的桥梁,让我能在每一个节日和我的母亲、我的姐妹兄弟、我的亲朋好友“团圆”,共度佳节,共温亲情。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还不断的通过电话、短信和我一起欢度中秋呢。

中秋的月儿升起来了,我们一家三口也要吃“团圆”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吃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