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校长李烈撰写的一本教育著作——《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虽然这是一本小学数学教师的经验总结,但在读的过程中,经常会使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情况,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
下面是李烈在书中写的一个片断,题目是“第一印象不可忽视”。说得是她如何与自己新接手的班级、学生见面,如何上好第一节启导课、如何上好第一节新课、如何和学生进行第一次谈话等的所作所为,我立即就联想到我们的新高一年级所有教师,还有我们新接手高二、高三年级的教师,李烈的这些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告诉我们怎样将教师这个事业做的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有一个体会:人们第一次接触时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深深地持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教师和学生初次接触也是这样。
因此,每接一个新的班,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喜欢我、接纳我、爱上我的数学课,如何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李老师眼里,我是好学生。
这种师生之间相互的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此后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也会成为每个学生进步的动力。
如何能够产生这种良好的第一印象呢?我努力做好三个“第一”。
上好第一节启导课
接班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我从不讲新课,也从不搞摸测,而是上一节学习数学的启导课,为的是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对老师的接纳。既然是“启导”,我不急于谈希望、提要求,而是在自我介绍后,先有这样一段开场白:
“同学们中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我一概都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向你们原来的数学老师了解情况。为什么没了解呢?不是因为我没时间,而是因为我不想了解,每个人都会不断地进步。从今天开始,你们又升入了高年级,你们会越来越懂事的。我相信你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会比过去做得更好。因此,我没有必要了解你们的过去。一切印象我要从现在开始形成!”
此时的学生,似乎一下子都长高了一截,他们个个胸脯高挺,目光炯炯,都在用行动努力留给老师一个好印象。
其实,情况我是了解了的,并且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我却故意这么谈话,可谓“别有用心”!我的“用心”就在于,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做得更好,尤其是对一些“中下等生”,这样做实际是给了他们一个重新跃起的机会。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从这第一天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一些所谓的“差生”,也是从这良好的第一印象开始变的。
有了这样的开场白后,我让同学们毫无顾忌地说一说对老师有什么希望。孩子们的发言总是让你心里热乎乎的。
有的说:“希望您能成为我们的大朋友。”
有的说:“希望除了上数学课,还能和您说一说自己的苦恼,而且您还能给我们保密。”
有的说:“希望您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十分有趣。”
虽然是刚刚接触,然而发自童心的一个个真诚的希望,一下子把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孩子们从我赞许的目光里感受到了亲切,感受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爱。
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我也以班集体成员的身份发言。我谈自己听了同学们发言后的感受,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谈数学课的趣味,谈本学期将和大家一起在数学迷宫中探讨的新问题。我还告诉大家,对教好这个班级的课我充满信心。此时,师生的情感已开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最后,我提出两条很具体、几乎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求:
第一,上课一定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怕说错,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敢于说出;
第二,要按时、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有错题当天改正。
上好第一节新课
教师的第一节文化课,学生的记忆是最深的,它也是评说教师的主要依据。因此,每次接班后,正式上的第一节新课,我都努力做到三条:
1.运用激励理论,尽量发现、表扬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表扬给了孩子们希望,唤起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许多学生都会在这第一节课的表扬声中,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从而愿意学好数学。
2.有意注意原来的“学困生”,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特别是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从情感上、态度上对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使这些同学感到新老师的的确确没有把他们当差生。
3.对所讲的新知识,一定留有充分的反馈时间,让所有的学生当堂都学会,人人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个新的起点。
重视第一次个别谈话
我一直把课下谈心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更为重要。
有些学生,在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作用下,“装样儿”也能装十天半个月,之后,一些问题就开始暴露了。这时的谈话,我丝毫不流露出早已了解了他的过去,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很不错”的学生,现在出现了错误。我总是先诚恳地讲述他开学以来的种种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希望。这样的谈话使学生感到“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差生”,感到“开学以来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是个好孩子,克服了老师指出的缺点会更好”。
这样的第一次个别谈话起到了“加油”作用,并且在师生间建立起了信任感。孩子会更爱自己的老师,也会更爱听老师的话。作为教师,谈话时切忌由此及彼,揭学生的“老底”,否定学生的努力,从而使孩子又一次失去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每接一个班就要爱这个班,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就要努力使孩子从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中感受到爱,从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中感受到“我留给老师的第一印象也是好的”,从而产生“首应效应”,使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中,满怀信心地开始新学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