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的心情 |
|
|
十天之前,我就开始关注冥王星的命运,当时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争论的很激烈。一个观点是给现在的太阳系行星家族扩容到12个,将谷神星、2003 UB313(齐娜)等也纳入太阳系行星的行列之中;另一种观点是将冥王星降格处理,将太阳系的行星数目减少到8个。说心里话,我对将冥王星剔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列还是觉得有点遗憾的,毕竟它已经成为人类常识的一部分了;但也不赞成随意将太阳系的行星扩容,感觉就像搞什么评选似的,不好摆平的时候就增加几个获奖名额,以求皆大欢喜。我认为在确定一个天体能否当选为太阳系的行星之前,先要确定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星体自然当选,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边缘的一个称为柯伊伯带的区域中发现了许多新的天体,其中较大的一些天体直逼冥王星的大小。去年,几位美国天文学家在两年前的观测资料中发现了这类天体中迄今所知最大的一个,该天体编号为2003 UB313,许多人暂时把它叫做齐娜,初步测定,2003 UB313 的质量与直径均比冥王星略大。2003 UB313的发现立即引发了新一轮的行星定义之争。另一方面,除了太阳系的新成员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们在其它恒星周围也发现了行星,截至目前,那样的行星数量已经超过了两百。这些发现,都使得行星这一概念远远超出了长期约定成俗的范围。因此,提出一个合理的行星定义,不仅是解决太阳系新天体“身份问题”的需要,也有助于我们对太阳系以外的类似天体进行分类。鉴于此,国际天文联合会在过去两年里一直在酝酿一个新的行星定义,并于今年8月16日公布了一份定义草案。
8月中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讨论行星这个新的定义,也就是制定一个共同的、大家认可的标准。经过十多天的激烈争论,初步确定出一个天体要成为行星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首先,行星的内部不能有像恒星内部那样的热核反应,这是行星与恒星的本质区别。这一条件要求行星的质量不能太大,太阳系里除太阳以外的所有天体都很好地满足这一条件。其次,不能把环绕太阳运动的每一块陨石都当做行星,因此行星的质量也不能太小。其三,行星必须不是卫星,也就是说它不能围绕其它行星运动,所以比冥王星还要大的月球不能升格为行星。第四,行星必须能够扫清自己的轨道区域。即,在行星的轨道附近必须不存在质量与之相当的其它天体。这归根到底也是由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的天体扫清轨道的能力就越强。这对太阳系的其它八大行星都不成问题,但冥王星却不满足。因为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及柯伊伯带上的许多大型天体的轨道都有交错,它的轨道区域显然没有扫清。
24日晚上,各国科学家在通过了上述行星的新定义之后,将冥王星“逐出家门”,太阳系只剩下8颗行星。不过我们的天文学家们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为了避免冥王星“心情太过郁闷”,他们为这个被清理出行星门户的天体设立了一个新的家族,叫做矮行星,尽管现在矮行星家族暂时只认可了冥王星一个成员,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谷神星、2003 UB313等天体也会矮行星家族中的一员的。它们现在努力让世人认识自己,不就是在做这样的努力吗?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还是比较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的。尽管原则是人制定的,但那么多的科学家十多天的激烈争论,所得出的行星定义是能够较好地体现我们的认识水平的,这与教皇对伽利略的理论的封杀相比,充分体现了科学的理性和人类的文明。
冥王星是一个游弋在太空中的一个天体,它才不关心我们的科学家们把它“下嫁”到什么样的家族,给予它地位的是人类自己,改变它地位的也是人类自己,变来变去,没有改变冥王星的任何东西,即便我们已经发射了冥王星的探测器,也不会对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这样做,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改变的是我们已经约定俗成的历史文化,这可能就是那些对这些“历史文化”充满感情的人们感到心里不是滋味的缘故吧?
有人曾经对会议的投票代表人数提出质疑,说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各国7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天文学家,但坚持到最后一天对行星的命运进行宣判的天文学家只有424位,其中的300多人投了赞成票,使得冥王星获得了“被贬”的命运。质疑者认为全世界有1万多名职业天文学家,但只有不到5%的人参加了投票,因此“这只是一场闹剧”。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与会的天文学家通过了行星定义这个标准,在确定行星地位的时候,只要按章行事就可以了,就是再少一些人投票,在这样的标准下,结果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投票的人数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你是否认同这样的标准、原则、定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