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札记之三
在学校教育中,每个班级都会遇到一些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如何转化这些学生,始终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孩子喜爱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他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他说:“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课程(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其次,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来没有而且一次也没有给差生补过课,只是让他们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思考习惯,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我们的工作也就越容易了。
是不是无论什么书籍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呢?不是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读过的,因此,他非常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据他写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时,即1970年以前的统计,只有360种图书。
第三,让特别困难的学生抄写名著。失败过多,是“差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与热情的重要原因。成功和进步对他们意义非同小可,是自己能力的证明。
教师雷萨克给名不及格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每天把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抄写一页,并根据有关的规则分析和解释每个词的正确写法。学生们对这项作业很感兴趣,因为它完全不同于平时完成的那些练习。他们深切感到,老师对这项新型的作业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学生的读写程度一定能够提高。这就给学生增添了力量,只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看出了初步的成绩。尼古拉和其余3名俄语不及格的学生,在小说原文里发现了他们前几年一直写错(犯有严重语法错误)的词。他们现在也开始仔细地阅读其他的文艺作品,在里面仔细寻找能说明学过的语法规则的词。他们按照教师的建议,开始记正字法词汇本,在这些词汇本里,给每一条语法规则下面留有相应的一栏。他们把所有的正字法方面有困难的词都抄到词汇本里。这样,所有不及格学生终于都在俄语默写方面取得了满意的分数。这一点更加鼓舞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2.努力培养学生在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做班主任的,谁都希望本班的学生在学习上能取得优异成绩。但具体该如何去做,每个人的方法各不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从学生出发,启动学生内部的学习机制,培养学生在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要求学生天天读书。即使在假期里,也不要跟书本分手,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哪怕一天读两页也可以,关键在于养成习惯。他们书读多了,有了智力背景,学习显得很轻松了。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老师讲课。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上课记下老师的授课提纲,每天用半小时的时间来整理课堂笔记。笔记分两栏:一栏里写演讲内容的简要提纲,另一栏里写上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并且把每天的科学著作的阅读跟这种思考结合起来。
3.发现并开发学生的特长智能
尽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去世之后很久才提出的理论,但不可否认,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他就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可能发展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教师眼中的“差生”、“低能儿”, 苏霍姆林斯基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儿童绝无天才和蠢材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只不过潜能的类型、表现形式及表现时间各不相同而已。对于他们,要善于透过平庸的表象发现其个性才能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杨其所长。
对于“中游”状态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是这样的一些不好不差、勤恳认真的学生往往会变得对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时最重要的愿望是弄到个3分或4分的成绩,而踏上社会参加生产后——能从事某项工作就行了。”换句话说,是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缺乏坚强意志,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的平庸之辈,说得再简明一点,就是庸才。要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激发这些学生,唤醒这些学生,使他们显露出自己最大的“长处”,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不一定造就人才,更不会产生“轰动效应”。
《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
刘守旗
丁勇/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