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大树还是做盆景

(2006-07-27 23:23:13)
分类: 他山之石

我平时比较留意和教育有关的话题,碰到一些比较好的短文或者观点,就会把它收录在自己的电脑里,隔一段时间翻出来品味一番。今天又翻到了音乐家陈钢就教育问题谈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还有值得我们深思的,现推荐给大家。

陈钢认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教兴国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科教背后人文的力量,教育学生要从根本上去改变。

         陈钢说,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1979年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来,一看琴房里都是孩子们在练琴,他说,每个琴房都是一个天才,中国孩子弹得真好。他又到中学、大学一看,就不做声了。如果问孩子为什么要学琴,听到的回答不是“父母要求”就是“要成为音乐家”,其实,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很多只是技匠。联想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陈钢感叹地说,中国学生拉琴肯定比美国学生好,但是越住上走,差距越小,到了高层次,很多美国学生往往超过我们。这是因为美国学生拉琴大都出于兴趣,他们培养的方法是把种子撒在园子里,让你自己去成长、发芽,所以种出来的是大树。而中国学生往往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拼命地苦练,使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创造愿望正日益消磨殆尽,所以种的往往是盆景。

         陈钢认为,要给孩子充分的选择空间。苏联有个大钢琴家Richter,他到十八九岁还决定不了学绘画还是学钢琴,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个钢琴大家了。没有什么比自己想学更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了,当一个人音乐学到一定程度,他对文学、美术等其他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冲破极限,这是上一个台阶的关键。学习音乐是很苦的,但是苦中又能获得许多乐趣。但是现在为考级的教学,逼着孩子像定终身一样从附小、附中学到大学,失去了兴趣的教学对孩子的一生有什么作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一新生报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