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环境等教育的艺术

(2006-07-30 09:33:50)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札记之四

 

    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办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几种教育途径。

1.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一个学生的品质,不论是好是坏,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出他的渊源。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经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子女无时不刻不在体验父母之间的感情生活,父母之间相互信任与尊重、真挚和坦率的关系,他们在痛苦和患难中的相互关怀体贴,他们在爱情上的忠诚、无私——这是对幼小年轻的心灵的无可替代的道德环境。反之,父母之间的不和睦感情,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损坏孩子的心灵,而且会使未来的思想生活受到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美的家庭——学校教育。为了帮助每一个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他要求学生的家长在孩子入学的两年之前就报名参加家长学校,一直到孩子们高中毕业为止。针对不同的年级,他设计了不同的谈话题目和家长们进行交流。其中高中阶段的题目有:

⑴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性的成熟的统一;

⑵要善于尊重青年的独立性;

⑶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和信念的形成;

⑷书籍在青年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⑸男女青年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性教育的统一;

⑹男女青年公民义务感教育;

⑺青年早期的自我教育;

⑻青年的知识、信念和行动;

⑼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

⑽怎样跟青年谈恋爱。

2.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

“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说到底就是在创设一种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即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并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给学生创设了全面、具体、生动的教育环境,它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物质材料。学生徜徉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必然精神焕发,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第二,这样的环境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造出来的。在巴甫雷什中学,一草一木、一房一舍都浸透了师生的汗水,凝聚了师生的智慧。通过参与建设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所苏霍姆林斯基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在这样的环境中备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如充满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校风;精神挑选的书籍等等。

一进入巴甫雷什中学,就会看到大门的正面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副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生命告诉我们,那些凡是他们的怪癖和奇想都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的孩子,那些不懂的要关心父母和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孩子,那些沐浴在样样称心如意的海洋里的孩子,他们是不爱母亲和父亲的,他们不晓得有什么真正的爱,他们被剥夺了这种伟大的天赋。”所以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必须对孩子们进行爱母亲的教育。“在学校里,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词句的含义时,就不要让这些词句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崇高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不值钱的旧铜币!”这说得多好啊!

“献给母亲的果园”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孩子入学的第一个春天,引领孩子们精心开辟的一个果园。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学生们说:“孩子们,这将是给我们的母亲们培植的果园。母亲——是我们最亲爱、最亲近的人。3年以后苹果树和葡萄藤将结出第一批果实,第一个苹果和第一串葡萄是我们献给母亲的礼物,我们将给她们带来欢乐。你们不要忘记,你们的母亲非常辛苦,我们要用快乐报答她们的辛劳。”可以想象,孩子们在为给母亲带来快乐的劳动中倾注的精神力量越大,他的思想情感就越丰富。

3.劳动能最大限度地为人造福

一个在童年时期物质享受过于充足的人会不愿意学习,然后就会出现更大的不幸,不愿意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一环套一环的。因此家庭要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要使一个人从小就参加劳动,要使儿童认识到劳动能最大限度地为人造福。

生活使我们千真万确地相信,只有从开始上学就同时开始自己劳动生活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不是游戏式的劳动,而是真正的劳动生活——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双手磨出厚茧、达到目的以后的休息和欢乐——这恰恰是人的良心的捍卫者,没有它,令人感到温暖舒适的小火就会变成有害的烈火。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融思维发展于劳动教育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劳动不是一般的体力劳动,而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他指出,只有达到使儿童的智力投入体力劳动的那种程度,体力劳动才会具有教育意义。在他的班级里学生把劳动从来就是与动脑筋联系在一起的,他对孩子的劳动评价不是看他干活的多少,而是看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多少问题。

第二,融思想教育于劳动教育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把德育渗透在劳动教育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劳动,不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  自尊心、自信心也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集体主义意识都有很大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差生就是在劳动中转化的。

第三,劳动训练制度化、序列化。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一曝十寒,靠一次劳动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明确的训练内容,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来控制劳动形式、时间、强度和水平。

 

《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 刘守旗 丁勇/等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0月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