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札记之一
我最近在读刘守旗等人主编的《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一书,这是一本不算太厚的书,由100个生动的小故事组成,读起来心情比较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看这本书的“分量”,在读的过程中,你会被其中许多非常朴实又很睿智的教育语言所感动。我刚读完其中的“品德教育艺术”专题,并对其中的19个案例进行了自己的梳理,归类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如果没有灵魂,没有心灵,教育就等于零”。因此,道德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中所占的篇幅是很大的,在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案例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1.品德教育的常用技巧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案例涉及品德教育的技巧。在前面的19个案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技巧有如下几个:
其一,道德谈话。道德谈话可以采用集体教育谈话方式,也可采用个别谈话方式。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需要进行个别谈话。如果让学生知道你是为教育他才专门与他谈话,那么他的心“就会像扣上所有钮扣的衣服那样关闭得紧紧的”,对你的谈话充满着“怀疑和戒备”。教师在谈话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要使学生感觉到你在对他进行教育。
其二,暗示。在引导学生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空洞无物、长篇大论的说教常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会让本来良好的愿望产生很差的效果。采用暗示,却常常可以得到预期之外的更佳效果。暗示的形式包括语言暗示、榜样暗示、艺术暗示、情景暗示、气氛暗示、活动暗示等等,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的恰当的选用。
其三,理解“儿童世界”。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教师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大人”,应该深入儿童的心灵,只有心灵的交流,才是教育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公平的小事会使人愤怒、委屈、绝望。儿童发怒是很危险的,儿童在愤怒中甚至会嫁祸跟他的不幸毫无瓜葛的人。”什么时候会出现不公平的小事?我想就是在教师不理解学生的想法,没有进入学生心灵的时候。
2.对待无意犯错学生的教育技巧
其一,宽恕。宽恕能够触及儿童自尊心这一最敏感的角落,使其心灵深处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它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经验证明,学校里采取的责罚十分之九是不公正的。而且,这种不公正的责罚常常起源于成人对少年儿童因缺乏经验和知识而无意地做出的不良行为的不正确的反应,比如公开指责、实施惩罚等,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儿童感到委屈,变的谨小慎微或懦弱。
其二,体验良心责备。利用学生的“过失”,创设品德发展的矛盾背景,有意让学生体验“良心的责备”,使其产生一种弥补过失的强烈愿望;并促使出现“过失”的学生走进集体,在善与恶的道德对话中,深化道德认识。
3.对待故意和老师作对学生的教育技巧
其一,创设师生“共鸣”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我总是竭力使教师们确信,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
通往每一个心灵的路都是不同的,但只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其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其二,信任和尊重学生。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本来富有,再多给他一点;谁本来贫穷,连他原来的那点也夺过来。”要创设条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故意和老师、和集体作对的学生的闪光点,并真诚地铺设台阶,让他们在活动中表现自己,赢得自尊和同学们的尊重。同时还应允许反复,因为个性的转变是一个困难、长期而曲折的渐变过程。
4.对行为规范出现偏差学生的教育技巧
其一,发挥集体作用。由集体来确认和赞扬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是进行正确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对一个受教育者来说,意识到自己给集体、给社会带来了好处,那是一种最深刻的道德上的满足。
其二,约束和惩戒。一个人不可能绝对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如果不顾一切,为所欲为,就会妨害别人,甚至危害社会,成为罪人,所以必须自幼学会“约束自己”,并不断磨炼自省,这样才会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约束和惩戒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认识事物,有明确的羞愧心;可以使孩子们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约束和惩戒有利于孩子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在约束和惩戒孩子的时候,教师不要仅仅当作一个“施刑”者或者裁判,如果能和学生一道体验约束和惩戒所带来的不便,效果会更好。
其三,以退为进。“速决法”是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学生行为偏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应当在做出决定之前多思考一下,以退为进。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对所犯过失立即处罚而产生的偏激情绪,又可以使犯过者更深刻地认识错误,心甘情愿地接受应有的、必要的惩罚。
其四,不点名批评。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的着眼点不同。前者是着眼于学生的消极面,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伤害,结果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老师对着干;后者是着眼于学生的积极面,尽管也暗含有“恨铁不成钢”的成分,但它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一般不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反能够激发其克服自己身上不足的信心和勇气。
5.对说谎、“偷窃”等行为的教育技巧
其一,寻找事情发生的缘由。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要在集体面前批评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二是正确分析孩子的过失,保护孩子纯洁的动机;三是使孩子提高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四是给孩子提出富有人情味的要求或建议,使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其二,不要简单地给孩子扣帽子。对于少年儿童的问题,不要简单机械地套用“成人世界的观念和原则”,而是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以教师的“爱心”和特殊的方式,促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6.引导孩子面对成人不良行为的技巧
在学校里,孩子们接受的是正面的、美好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很多欺骗、虚假和伪善,孩子们面对这样的问题(特别是亲人之间发生的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会感到愤慨,另一方面又会感到迷惘,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甚至会怀疑一切。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
其一,发挥榜样的作用。多邀请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学会辨证、客观地认识世界和现实生活,提高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的道德认识。
其二,营造说真话的环境和氛围。恐惧会扼杀勇敢,胆怯会会毁灭真诚和坦率,在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出现反差的时候,更要给孩子们营造敢说真话的环境,决不允许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给孩子说假话创设条件。
其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是复杂的,但也是学生必定要走进来的,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反应”也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
《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
刘守旗
丁勇/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