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一书有感
我有时比较关注畅销书的排行榜,借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的阅读趣味是什么。知道《达·芬奇密码》一书就是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有好一段时间它都位列畅销书排行榜非常靠前的位置,让我对它有了别样的认识。
最近一段时间读书是两本书交叉着进行的,白天在工作之余,主要研读刘守旗、丁勇等编写的《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一书,晚上在家里则捧着《达·芬奇密码》和索菲·奈芙、罗伯特·兰登一道去涉险。有一位评论家说:“这真是一本该死的书——拿起这本书我就再也放不下,不把这本书读完我什么事也做不成。”正如他所说,《达·芬奇密码》确实很吸引人,我只用了4个晚上就把它读完了。
故事的发生源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枪杀案件,案件最大嫌疑人是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令人费解的是馆长雅克·索尼埃的外孙女索菲·奈芙竟然协助疑犯罗伯特·兰登逃跑,警察追击逃犯的行动就此启动。然而故事并不简单,随着雅克·索尼埃秘密身份渐渐浮出水面,情节的重点从凶案逐渐转向密码破译、符号学、字谜游戏、教堂建筑等方面的宗教巡礼。我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层面都有一些感悟。
首先,是对这本书的直观感受。
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一部好的游记,能够让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真切感受发生在其周围的景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达·芬奇密码》无疑是成功的。读此书的过程,就觉得自己是在索菲和兰登的导游下经历的一次欧洲文化、历史、艺术游。从卢浮宫到苏黎世储蓄银行,从维莱特庄园到比金山机场,从圣殿教堂到维斯敏斯特教堂,从牧师会礼堂到罗斯林教堂……。还有,卢浮宫的珍宝、离奇的凶案、达·芬奇的绘画和令人惊叹的隐喻、符号学和字谜游戏中的乐趣与智慧、著名教堂的景观和背后鲜为人知的实事变迁等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涉及方面虽多,但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引人入胜。《达·芬奇密码》打开了人们对宗教历史的好奇心,让读者一方面觉得惊险刺激,险象环生,一方面又觉得自己长了知识。当然也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说:“这本书所叙述的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都是对的吗?”“书中讲述的到底哪些是真是的?”
其次,是这本书的主要论题
小说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对圣杯的解释,在西方世界已经被口水之洋完全淹没了的圣杯,在这里有了新的、令人吃惊的诠释。达·芬奇是郇山隐修会的掌门人,所描绘的画作居然大大地有违传统的宗教;圣杯崇拜即是对女性崇拜;进教堂犹如进女性的子宫;耶酥与抹大拉的玛利亚结婚,并传下后代;耶酥只是一个凡人,他的神性只是牧师的投票决定……一个又一个新奇大胆的推测,可能来源于作者的冥想,也可能来源于学术的研究,不过已足够让我们目瞪口呆了。小说由此带出三个论题。一,女权主义的维护;二,神是如何造出来的;三,宗教值得信仰吗?
人类首先经历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直到后来被男人篡位夺权,此后,女人成了男人们的奴隶与财物。虽然在当今社会,我们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凡是强调什么的时候,肯定就是我们的社会在这个方面做的不好的时候”。既是在21世纪的今天,妇女仍然为追求自己的平等地位而努力,这可以从很多具体的事情上看出来,比如“男女的退休年龄”、“招工中的性别歧视”等等。如果历史是有规律的,天道会循环,那么在遥远的将来,是不是会迎来第二个母系统治的时代呢?
作者借助小说主人公的对话告诉我们:天上本来没有神。神都是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投票”等不同方法从凡人中制造出来的。神当初在人间的时候,可能活得并不顺利,但这不重要,一旦被推举成为神后,人间的痕迹会被抹掉,张显的都是夸张的神性。
既然神是人造出来的,他又能对人起什么样的意义呢?神还值得人去信仰吗?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提彬说,“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本确定的《圣经》”。于是,同一个神便被人类理解成三个不同的神。一个居于天上,天天看着尘世间的动作,掌管着人死后的事情;一个只是历史上的凡人,甚至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一个是活在文字里的神,通过阅读文字,人类慢慢形成在心中的一个亲近的神。信教的人,活着的时候,信仰典藉中的神;想自己死后的时候,信仰天上的神。信仰只是一个心理暗示。“只要你对上帝保持一点点信仰,也是能创造奇迹的,真的。”
其三,这本书背后的隐喻
因为不断地看着兰登揭示达·芬奇的绘画、宗教建筑等背后的隐喻,使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作者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也有一些什么样的隐喻在其中呢?
郇山隐修会认为,正是由于女性的神圣地位在现代生活中的被剥夺才造成了“生活的不平衡”,这种状态是由睾丸激素诱发的,人们对于大地母亲也愈发不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彻底失衡,可以说是人类群体性的忘本的恶果。在世人对战争和杀戮已经司空见惯,人体炸弹和恐怖主义肆虐全球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平衡的追求,对和谐社会的渴望呢?这可能就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主题吧!
《达·芬奇密码》 [美]丹·布朗著 朱振武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