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十天前,我去找医生,问他我的皮肤过敏要多长时间才能痊愈,他看了我全身各处的“斑斑点点”,说这个毛病很难治,弄不好需要半年的时间,听了之后我差点晕了过去!没想到过了没有几天,病情就有了很大的好转,现在已经基本痊愈了。
原来的这个皮肤毛病是在一个大医院里去咨询治疗的,这个医院的医生给了我提供了治疗的建议,我这个人平时对待工作是很严谨认真的,对待医生的医嘱同样如此,但是几天下来不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我再次到医院去找这个医生,他说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注射激素类的针剂。巧的是我那天没有带医保卡,他就给我开了一个药方,让我拿卡之后再来注射。
医院离家很远,我觉得每次到那里去很麻烦,就去咨询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医院,这个医院有皮肤科,也有唯一的一个专职的皮肤科大夫。她对我进行了诊断,又研究了大医院的医生给我开的药方和给我布置的治疗方案,然后告诉我:“大医院的医生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敢妄加评价。如果你相信我的话,我们可以换一个治疗的思路。”她告诉我完全没有必要注射激素类的药物,只要做一些简单的治疗,注意一些生活习惯,就没有问题了。具体的建议是:每天穿全棉的衣服,不要让皮肤和化纤类的织物接触;每天用普通的香皂洗澡,保持皮肤干燥;用最普通的治疗皮炎的药膏轻涂过敏处。
我觉得激素打下去对身体肯定是有影响的,为什么不试一试不需要激素治疗的方案呢?说来也奇怪,从治疗的第二天开始,此起彼伏的瘙痒症状就停了下来,然后就看着那些红色的斑点逐渐地消褪,一天比一天颜色变浅,逐渐接近皮肤的本来肤色。当然了,作为一个患者,我的心情也是一天好过一天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病这件事让我再次感受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学校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
第一,人们看病喜欢到大医院去,这样的心态在教育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就说即将开始的各学段的招生工作吧,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考虑如何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区域里最好的学校,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缴赞助费、捐赠物品、找亲托友、拉拉关系,好象孩子只要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就一定能够成为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
我对自己学校最近几年外出旁听的学生的升学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只有这个数据有可靠的对比性),结果发现原来在我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比我们更好的学校旁听、借读之后,高考成绩总体上都不如在我们学校学习的学生成绩好。换句话说,那些更高一个层次的高中,可能是不适合他们的,因此他们的进步幅度反而减缓了。
家长通常认为自己花费了财力、物力和精力,将孩子送到了一个最好的学校,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但却不了解这个学校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是否符合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分析过孩子在这个学校里哪些方面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总体上是比较盲目的,就好象我们只要看病就直奔大医院一样。其实有的问题只有大医院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可能只要在小医院就OK了,可以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经济负担,可以减少很多“看病难看病贵”的感慨。教育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放在一个普通的学校,让老师看的“紧”一点,可能比送到一个好学校进行“放养”式的教育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的孩子各个学科发展比较均衡,让他在一个普通的班级里接受教育,可能比把他安排到所谓的“理科班”、“竞赛班”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第二,大医院不一定每一个医生都是名医,好学校也并不一定每一个教师都是名师。每一个医院和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科或特色学科,即使是很普通的医院或者学校,也会有一些很有特长的医生或者教师。具我所知,我们区的医生中,有关痔疮方面的专科和专家就不在大医院,而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街道医院,我的皮肤的治疗也表明,小医院也有一些颇具特长的人才。
名师不一定只有在最好的学校里才能出现。好的学校有自己的优势,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好,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会在学生的“鞭策”下不断前进;发展的机会也比较多,各种各样的活动、比赛,更容易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名校上;老师的待遇比较好,因为有好的政策,创收的机会比一般的学校要多……但具体到某一个老师来说,还是要进行一番分析和抉择的。既要看学校里的教师团队特别是教研组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要看个人成长的环境的平台,也要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还是那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一个,每个单位都会因此出现一批名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