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词文学时间春花秋月财经文化 |
分类: 诗词·回归古典 |
相传李煜被俘北上后,痛楚伤怀,思念故国,“日夕只以泪洗面”。所作《虞美人》词,愁苦无限,宋太宗闻之大怒,逐命人将李煜毒死。由此可以推想词的潜在力量,同时也可以多少揣测出一些这首词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的缘由。事实上,李煜根本不能算是一个有为的君王,他的词也只局限于个人命运的感伤。然而他的词在客观上却具有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善于把人们内心真切而又独特的感受,加以形象而又深刻的描绘,从而使人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写故国之思,当然摆脱不了对往日富贵荣结和宫闱秘事的追忆。但它在写法上相当精巧别致。词中写的,实际上是被俘后无数次绵绵不断的痛苦追忆中的一次。词中由于借助了想象和感受,从而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感觉:追忆和痛苦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就是带着内心的感触而发出的哀怨。一句平淡的话,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以往解释“春花秋月”多认为是良辰美景,其实不然。“春花秋月”既是写眼前景状,又是写内心境况。春花自然美好,而秋月则未必与欢娱相连。中国古代一向写秋愁秋悲,以月色凄清写内心忧怨。所以“春花秋月”作为一种复杂情感的外观,正是把美好与忧愁相交揉,欢中有悲,愁中有悲。而且这悲是无时无刻不存在,这才会埋怨“何时了”。接下的“往事知多少”,是对这种感情的具体充实和说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第一句的又一次申说。本来,诗人就难以忍受春花秋月,但它却偏偏与人意相违,又一次毫不顾惜地来到。“东风”即春风,小楼又东风就是在传报春天的信息。本来,诗人已经在深深埋怨“何时了”,偏偏春天又来了。这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因此只能引起对故国往事的不堪回首。这是一种极为真实而又深切的感受,因为往事给人带来痛苦,所以告诫自己不要过于思念,但又不得不在明月之下凝眸远举,想象着月色之中迷离嵯峨的旧时宫阙,以及流落在那宫阙之中的风流残梦。
下片顺承而转,“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想象,也是实写。“雕栏玉砌”是写旧日宫殿的华美辉煌,自然含有当时的帝王生活的沉醉豪奢。这中间不无荒淫成分,但作为一种感情,它却包含着江山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意味,更可以引申出客观自然的永恒而生命的变幻无端。这或许也是这首词容易超出作者所咏,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的一个因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不但写了愁思的静观之长,而且还暗含有愁思难御,浩浩长流的意思,有点象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意蕴。这不可不说是其过人之处。
前一篇:教授与大学:悲哀还是悲愤
后一篇:关于广播电视报的营销整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