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授与大学:悲哀还是悲愤

(2009-10-19 09:17:22)
标签:

大学

教授

精神

体制

校园

分类: 生活·校园内外

    一位在专业领域很有建树的教授要离开浙江大学,因为他是迄今浙大文科中唯一的一位长江学者(可惜当年这个头衔不是浙大给的,而是复旦聘的。但他此次去的并不是复旦,而是省内其他大学)。在他的前后还有不少文科的教授离开了浙大,包括原外语学院的常务院长、人文学院的常务院长(鉴于浙大四校合并之后的惯例,院长一般是由金庸这样人物兼任的,主持工作的通常是常务副院长)。因为这位浙大文科唯一的长江学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和研究生同学,所以他的离开还使我感到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有两点在我看来似乎很令人深思。

    第一点是一位很受我尊敬的浙江大学主要领导的一句话。就在教授们相继离开浙大他就之后,在一次会上这位领导对此说:这些人学校把他们当作菩萨一样供着,可还是不满意要离开。听领导这么说,不知怎么的我总是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是悲哀还是悲愤,也不知道这悲哀抑或是悲愤是针对大学还是教授。套用我的专业理论来看,我们的大学领导显然是不知道如何维护大学品牌的,当然也就没有真正品牌化的大学发展战略意识了。按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品牌,其品牌价值取决于它的相关利益者,而在相关利益者中的核心构成则是大学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是大学的教授和老师们带着他们的学生,为学校建立了品牌,而不是大学供养了教授。这个关系我们的领导如果不从本质上认识到,那么未来还将继续的悲哀和悲愤下去。我不知道领导是怎么看的,但是我知道这位我熟知的教授他所研究的是一个生僻的文化领域,他是这些年我接触的唯一的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把自己埋在里面的人。记得1989年的夏天,我们还都是一起住在筒子楼里的青年教师,我那时候兼任研究生的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由着自己的性子也是因为工作需要,涌入到了走上街头的队伍。他站在那里看着我们从校园涌出,老婆旁边推他“去呀去呀”,他依旧不说话只是笑笑又回到那个蜗居的斗室中读书去了。我很理解他,不能所有人都狂热,他更需要的安静的书桌。也就是他在大概5年前满怀对学校人文科学科发展的关心,深思熟虑写了一篇洋洋五千字的信给当时的校长,但信呈给校长之后却石沉大海杳如黄鹤。我的专业理论中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互动和交流构建品牌关系,以此增加品牌资产。显然在这里,我们的领导缺少互动和交流。像他那样在学校已经很有地位的教授尚且如此,那一般的教授和老师更可想而知了。此话就此打住,说第二点。

    第二点就是一个令人寻味的现象。在我所关注的这些离开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而且几乎都是原杭州大学时期培养的77级前后的毕业生。我的观察也可能有错,因为我本人属于杭大土生土长的文科出身,对其他系统可能欠缺了解,因此结论也许有失偏颇。我从中得到感觉是:其一,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之后一直没有完全处理好这层关系,尤其是处在领导和管理主导的学校官员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管理综合性大学的良好方法。以工科思维和量化模式建立的管理体系,对人文科学形成了一定的摧残。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早在10多年前原杭州大学的中文学科在全国排名一直处在最前列第5名左右,但是在合并10年后教育部对一级学科排名,却落到了10名之后。其他文科学科大致也是这样的。其二,当大学追求大建筑大经费和所谓大数量的SCI时候,失却最多的却是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正因为这样,我们的领导无法理解“像菩萨一样供着”的教授,为什么会舍弃这些而他就。我觉得做领导的最好不要臆想去贬低教授们的精神世界,教授也是普通人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具有思想也更加需要理解,而且从总体上说教授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苟苟营营的名利追求.

    我想到了四校合并之后离开浙大的第一个原杭大教授王坚,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首席技术专家,他被美国媒体称作是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这个我同一届的研究生当时学的是工业心理学,那一年学校只招了102个研究生,大家住在同一层楼。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身体前倾行色匆匆,似乎永远没有寒暄的时间。据说他离开的时候,学校领导们说要研究是否批准,他直接说是辞职无需批准。不知道他当时选择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但是我想肯定有一个因素是,大学文化的缺失在一定意义上稀释了这所大学对他吸引力。我们的领导也不是不知道大学精神,但是似乎没有一个领导愿意正视,大学文化和精神就是由一代代的老师和教授们,传承下来并且在他们的学生身上流淌着的那种无形的气质。就好象大学不断在扩建校园一样,当我们原来杭州大学的校园早晚要被卖掉时候,我的内心总会隐隐作痛。有时候禁不住会到那个百年校庆时候建立的纪念雕塑前凭吊一番,看着那也刻着自己名字的纪念碑,在斑驳和没有维护中一点点残败,内心难免一丝丝伤感。我的学科这些年也前后走了5个人,不论是去了外地的复旦、北大还是在省内其他高校,他们毫无疑问都是新岗位最出色的领头人,而这些人往往都是原杭州大学土生土长的。记得以前开会哦时候曾有老师说,很喜欢听我徐徐道来学校和前辈老师们的历史和逸闻趣事,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大学文化和精神传承。中国高校也许可以高薪引进一些来自海外的专家和新秀,但是不要说人文学科的历史积淀和长期耕耘无法一步跨越,即便是就传统人文科学而言,我们所代表的优势实际就是世界的高度。就浙江大学来说,我想当有一天不再有人还能够这么熟悉而感性的讲出他的学科历史,和那些曾经的教授们的学术趣闻的时候,那至少是我们大学精神生活的一种缺失。我们不能不为之悲哀或者悲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