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西北的艺术人生(12)

(2007-02-09 14:49:57)
分类: 往事钩沉
 

在西北的艺术人生(12)

   
 
编起了节目

 

起初,宣传队的一些小节目是由宣传队中姓H和前边提到的那个姓T的演员来编写,大点儿的节目大都是学演别人的,自己不再创作。后来,H调离了宣传队,大家就开始推举我来编节目。其实,我对编节目本一窍不通,也许是在宣传队我常下连队写报道,大家就认定我能编。不过我也想试试,就这么胡里胡涂地干上了。

我是个认真的人,只要一干上,就会很投入。于是,编着编着就由小编到大了,后来几乎一场节目的80%都是来自原创,节目的内容也更加贴近了农垦生活。那是一段很特殊的日子,每当宣传队要搞一台演出,我就会关起门来闭门造车,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想方设法地去编。其实,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比起宣传队的其他人去掏掏鸡粪,干些杂活要辛苦得多,压力也大得多。那时信息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住的地方也很闭塞,所有的灵感都来自回城后观看的一些演出和电视。当然,也有快乐,那就是编的节目受到欢迎、获得很好效果的时候。现在,我仍然记得一些比较好的节目,如:歌舞《小车推出大寨田》,表演唱《车把式开上了拖拉机》,天津快板《画像》,数来宝《大干快上》,配乐诗表演《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舞蹈《春灌歌》等等,其中有些节目还被地区拿去修改,参加了省里的调演。

有人问,舞蹈也是你编的吗?我会回答:“不全是”。那时,编舞要先写出一个文学本子,要清楚地描绘舞蹈的背景、气氛、表现内容和结构层次。因此,只要这个本子出来,舞蹈的整个气氛、形象和表现形式便已在我心中成型,剩下的工作就是将本子交由乐队作曲,交给编舞去排动作了。那时,编舞主要是前边提到的那个姓S的女演员和另一个姓S的女演员。我们配合十分默契,曲子和舞蹈出来后,只要稍加调整,就是我心中想像的样子。这得益于大家的长期合作,当然也和那个文学本子烘托得好、交代得清楚有关。

有时,我们也出去学些节目,特别是舞蹈,主要是学些舞蹈的风格和动作,完全套用的不多。有一次我们去银川,向宁夏自治区歌舞团学习舞蹈《养猪姑娘》和《老两口送饭》,这是两个已在全国文艺汇演中演红了的鲜族舞蹈。学之前我们都分了工,我主要负责场记,S负责学动作,L重点记一些串接等。学的时候,老师教得很快,S学得也快,但谁也没想到大家会忘得更快。回到宾馆,我们就在宽阔的走廊里复习学过的东西,便已经有了支离破碎的感觉。那时,自治区歌舞团的排练和演出很紧,我们无法再约时间接受辅导,于是只好回到了农场。后来,我们用学来的东西编排了由四个女演员和一个男演员共同演出的朝鲜舞蹈《阿爸吉出工》,同样获得了好评。

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单位搞庆祝活动,请T市歌舞团来演出。席间,我与一个跳蒙族双人舞的男演员聊天,当得知他是从宁夏自治区歌舞团调到T市时,便与他说起了当年到银川学习舞蹈的事,还谈到了那个教舞的女老师,没想到那个教舞的女老师就是他的老师,提起老师他竟兴奋不已,他曾多次听她说过关于她当年演出独舞《养猪姑娘》和双人舞《老两口送饭》的故事,也听她说过教授这两个舞蹈的往事。真是无巧不成书,有时世界就是那么小。

 

(图片来自互联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