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外相上师瑜伽中讲解密宗四精要法(五):有相定
(2012-02-10 13:48:0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佛学 |
(二)有相定和无相定
1、禅定的起发点为有相定
我们平常修行禅定,首先要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如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首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为什么呢?因为平常我们的心是很散乱的,妄念粗大、众多,这时候要平息一切妄念必须要把心专注在一个境之上,因为我们的心,只能一心一用。依靠这种专注逐渐达到平静状态,再追求更高的境界。心专缘一境称之为有相定。修上师瑜伽导修之时,修持有相定就是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对面,心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之上自然安住。
2、自然是有相定趋入无相定的最大方便
有些弟子会问,有相定是一切禅定的起发点,如何能让有相定进入更高的境界呢?
要记住的是,有相定转变为无相定的最大方便就是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在所缘上师皈依境的同时要做到自然。如果刻意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上而做不到自然的话,有相定永远无法转变为无相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指的是既不紧张也不昏沉的状态,和放松完全是两个概念。放松指的是一切放下,五根内收,会导致昏沉的一种状态。我们知道,意识过于太紧的话,身体会感觉很累,妄念也会众多;但若意识过于松缓,则会导致昏沉。所以,过紧和过松都是我们要避免的过失,而所取的则是不紧不松的中间状态——自然。要做到自然也不是一座、两座就能做得到的,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在实修中慢慢去寻找、体会这样的状态。做到这一点以后,前面的有相定很容易转为无相定。
3、无相定的分类
无相定分为两种,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前者是世间禅定,非我等所追求的境界;后者则为出世间禅定。因此于此两者须做辨别。
(1)迷惑无相定
在观想上师皈依境安住的时候,安住之初,尚有所缘之对境和能缘之心,但两者于安住中逐渐消失,五根完全遮止,这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迷惑无相定。
又或者,在观想上师皈依境安住之时,随着安住时间的延长,眼前好像能看得见境,耳也能听得到声音,但无法分清到底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是前五根识的迷惑无相定。
无论是第八识还是前五根识的迷惑无相定,我们都需要依靠提起正念把他转变为清明无相定。比如,当一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要善巧运用,不管用持风还是剖析调伏妄念,应立即把这个明了提起来。虽然一开始打坐是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但自然、善巧会让我们从有相定进入到清明无相定,能起到这个作用。
(2)清明无相定
在观想上师皈依境安住的时候还有一种状态,所缘的境不存在,能缘的心也没有专注在某个境之上。这时候,呈现一种说不出来却又不是思维造作的清明状态。眼睛能看得见境、耳能听得到声音,但已从耽著和分别当中超越,这就叫清明无相定。清明无相定还分为不了义和了义两种。
至于清明无相定安住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可能有些会长些,有些会短些。有些修行当中,有相定和无相定相互配合、交替;有些修行当中,有相定只修一次,就自然而然进入到无相定之中。这些都不要紧,要善巧一些。
当自己的见解当下不能安住在清明无相定之中,刻意去创造清明无相定是永远都达不到的。清明无相定是依修而得的见解,不是造作出来的见解。若依靠意念造作而安住的话,即便如何苦修,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