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4-03-29 21:23:18)
《活在课堂里》是李振涛先生所著。李教授是研究“生命·实践”的。所以在他的眼里教师应该活在课堂里。我觉得一个“活”字就是教师的执教奋斗的目标,也是焕发课堂生命力的动能。
本书开篇写的是:所有教师的人生之路,都通向这样的目标: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这种目标彷佛是一个山顶,不会轻易抵达,需要你披荆斩棘,跋涉前行。确实世界上的事情,事无巨细,如果要做好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心血,努力钻研的。作为一个老师,要想成为一个良师,李教授给出的一条途径是——活在课堂里。
读了这本书后,有两个地方我最有感受:一是爱的艺术。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但是,不是所有的爱都对学生有益,都能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过度的爱不仅得不到回应,还会让你感觉错付了情感,大失所望。特别是要注意爱不能单向给予,一定要双向奔赴。如果教师的爱能让学生感知到,并能换回学生对老师的爱,那是最可取的。当然这种换回,并不是说教师爱孩子,要以回报为目的,这是不可取的。我觉得这种爱应该是一种责任的表现,也是能给予学生温暖感和安全感,温润孩子内心的。但任何爱都不能一味地付出,所以让孩子感应、体会到这份真诚的爱,并能回应这份爱。当然他的回应应该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等行为。那么课堂就会春暖花开、生机勃勃。
二是传统的取舍。传统即是历史。人人都一直活在自以为沉寂的历史中,从未能割裂与往昔的丝丝连续。这一点我也是认同的。我觉得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传统教学理念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根,如果我们把传统的东西都抛弃,那么我们将变得不是我们,这一定是面目全非的。课堂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所以我们在取舍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思想的时候更要谨慎。如果我们的课堂把所有的传统都丢弃,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披荆斩棘、努力探索所留下来的宝贵理论与经验,怎么可能一无是处。有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可能在今天看来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但是也会有其中国特色的精华,所以我们的教学之路应该是在继承中发扬广大,而不是全盘否定地丢弃。
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真正的课堂都是生命活出来的。今天教育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革命还未成功,教师们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