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4-04-05 21:42)
“清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就是传统印象中的清明节,蒙蒙春雨中带着无尽的哀思。
如今的清明节可要比过去的清明节明朗多了。柳丝翻飞、鸟语花香,春光和煦,扫墓之际也是四面八方各自忙碌的亲人难得的聚会。年长的聊聊身体,年少的谈谈工作、说说学业;或者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虽然清明节是祭祖缅怀故人的,似乎比别的节日来的肃穆一些,但是在这一个节日里,亲人们不管繁琐、不管路途之拥堵,依然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这就让清明节带上了一份暖心的温情。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的祭祖文化吧。尽管时代在发展,祭祖的方式在不断地文明,祭祖的心情也有了变化,但祭祖的精髓这种传统的文化还是有必要传承下去的。
这样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因此对下一辈的教育里一定要有传统文化传承一份子。今天我看到这一幕:一个家长烧了一桌子的好菜,然后招呼亲人上桌吃饭。结果做饭的主人还没有等客人一一落座,自个儿就坐下喝酒吸螺丝了。然后他的媳妇对他说:“你先站起来,等你父亲落座以后,
《活在课堂里》是李振涛先生所著。李教授是研究“生命·实践”的。所以在他的眼里教师应该活在课堂里。我觉得一个“活”字就是教师的执教奋斗的目标,也是焕发课堂生命力的动能。
本书开篇写的是:所有教师的人生之路,都通向这样的目标: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这种目标彷佛是一个山顶,不会轻易抵达,需要你披荆斩棘,跋涉前行。确实世界上的事情,事无巨细,如果要做好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心血,努力钻研的。作为一个老师,要想成为一个良师,李教授给出的一条途径是——活在课堂里。
读了这本书后,有两个地方我最有感受:一是爱的艺术。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但是,不是所有的爱都对学生有益,都能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过度的爱不仅得不到回应,还会让你感觉错付了情感,大失所望。特别是要注意爱不能单向给予,一定要双向奔赴。如果教师的爱能让学生感知到,并能换回学生对老师的爱,那是最可取的。当然这种换回,并不是说教师爱孩子,要以回报为目的,这是不可取的。我觉得
(2024-03-22 22:54)
今天有两个六年级的孩子发生了纠纷:事情是这样的,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做了一下撩脸的动作,虽然没有碰到女生的脸,但女生反应很快,随手用绳子打了一下男孩,而男孩反应也快,回手就给女生一个耳光。
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和男生分析他的不当行为,但男生一直说“我没有错。”于是老师领着男孩看监控,在监控面前,大家都看到了他撩脸的动作,并给他分析:如果他当时没有撩脸,女孩不会用绳子甩他,也就不会发生打耳光的事情。因此他不应该撩脸,并让他向女孩子道歉。结果男孩子的情绪越发激动,当着监控的证据,睁着眼睛说瞎话:“我没有错,为什么要道歉。”
于是事情扩展,双方家长到场。但男孩子依然强调“我没有错。”看着他誓死不肯道歉的倔强,父亲很生气,径直上去“啪啪”打了他两下。可是这个男孩子依旧高呼:“我没有错。”
大家都很懵,本来这件事情并不大,如果男孩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和女孩子真诚的道歉,那么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认错,宁愿被父亲责打,也不愿意承认错误,
(2024-03-15 22:02)

   看着班级里的几个困难户,我一直紧绷着一根弦。有的时候为他们想想,感觉也很心疼。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刚过十岁,身上就出现了诸多问题。不是心理抑郁、就是行为躁动。你说这些孩子在班级里,管不好他们,真的会让你上课都提心吊胆。万一什么时候小宇宙爆发,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样的。

我很想上好课,但眼睛里容不了一粒沙子,特别是看到下面的学生不是脱衣服,就是拿着小文具做着小动作。我就很想正声制止。但显然效果不佳。现在的孩子可不是你老师

(2024-03-08 20:57)
开学已经三个星期了,孩子们的惰性开始慢慢显现。特别是最后的那几条小尾巴:有偷工减料的,有错字连篇的,有开天窗的,有撒谎的。那叫一个一言难尽。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孩子骂不了,打不得。教育几句也得注意分寸。也不是怕家长投诉,而是这些孩子真的有被确诊的躁动症,有因心理问题得吃药的那种。所以,在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我一直是小心翼翼的。我想不管怎么样,多给予一点表扬鼓励吧,所以我给自己备了一个奖励章。
我一直觉得小红花奖励应该是幼儿园小朋友喜欢的。像我们这些中年级的孩子,应该看不上了吧。然而……
“小李,今天是你这学期来第一次举手,回答我的问题,给你敲一个章。”我“啪”一下,就在李同学的语文书第一页敲了一个章。然后又对他说:“这一页,就当作是你的荣誉墙,我们把所有的章都敲在这里,好不好?” 他愣了愣,默默地点了一下头。
小李是一个多动倾向者,父母带他到医院看过后,一直在给他吃药控制他躁动的情绪。但在上课的时候,他依然会拿着他的铅笔橡皮等玩具,不停地画,不停地擦
《给父母的建议》是由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这本书是他从教三十三年的长期探求教育的结果,作为一名有爱的教师,他把自己的心血和全部献给了地球上最光辉的事业——教育。
《给父母的建议》不仅是为为人父母者提供建议,也是为普通青年人提供建议;不仅是给予养育孩子的建议,也是给予精神塑造、道德为人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种融合了理性、情感、智慧、能力……的复杂劳动,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了。
书中有一个章节给我的启发很大。这一章就是第4章 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孩子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书中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缺乏一块那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生活,从小就有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如今,中国家家提倡素质教育、精英教育。中国娃人均高素质,一岁能游泳,两岁懂社交,三岁能认字,四岁背唐诗。这样的鸡娃不少,孩子一点不如人,父母就无限焦虑,生怕孩子以后走
(2024-02-17 10:30)
说到“催婚”,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那些爸爸妈妈、三姑六婆们为了子女、小辈早日完成人生大事,经常在他们耳边碎碎念的情景。可我这儿被封为“催婚大使”的人竟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新晋奶爸。
自从小龙女降生,来探望的亲戚朋友络绎不绝。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年轻未婚的亲戚朋友。他们一到母子中心,就被我儿子催婚。我在一旁都听笑了。我儿子一有机会就拉着朋友说:“你看,年轻结婚都好,我老婆恢复得都快。你看我妈妈我丈母娘多年轻,你看那么多人围着小龙女,感觉很幸福啊!朋友早点结婚吧。”我以为那些小伙伴们会不耐烦他的碎碎念。结果还真有被他打动的人,叫嚣着回家要结婚去。我都傻眼了:这么容易就被催动了。
其中媳妇的一个闺蜜小高说:“原来我是一个不婚不育主义者。感觉婚姻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痛苦比幸福多,那不如沉下心来搞事业,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现在看到小朱他们恋爱结婚生孩子,一家人和谐共进,感觉结婚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今年准备结婚了。”
昨天姑妈家的儿子,带着女朋友一起来探望,又
(2024-02-10 16:40)
2023-2024于我来讲,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儿子成婚了,而且小龙女将很快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很多朋友看到我,总会赞一句:你是人生赢家啊。
我觉得“人生赢家”还真称不上,可是为什么朋友们会把这么一件常态的事情,抬到“人生赢家”这样的高度呢?可能是社会的大环境所致吧。
我的儿子很普通,没有什么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没有可以炫耀的高薪工作。非要说一些优点的话就是情商高一定,人帅一点,责任心强一点,应该属于暖男一枚。普通的非常常态,那就是学习——毕业——工作——自由恋爱——结婚生子,就像走流程一样精准。我和先生以为会为他操碎心,结果没我们什么事,没操一点心。甚至结婚的时候,我们给了一定的经费,就像打包了一个项目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操办。儿子和媳妇办了一个他们想要的婚礼。
如果真要说是“人生赢家”的话,可能有一点是可以算的,那就是今年我才47岁,竟然快抱上小龙女了。阖家幸福,儿女不操心可能算的上我的小确幸了吧。
如今,有
(2024-02-03 15:42)
要过年了,和先生一起约定去商场购置一些新衣服,准备在过新年的时候穿。现在很多人对于逛商场不太感冒,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购物。先生是一个很喜欢逛商场的人,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逛商场的习惯。
先生说,逛商场的好处很多,首先商场物品齐全,光怪陆离、琳琅满目,可以一饱眼福;其次,一边逛、一边走,不经意间完成了健身运动;最后就是你可以享受到面对面真诚服务,甚至还可以私下里多要一点折扣和小礼品。
只是这几年的商场真的没什么可逛的,商品贵得很,动不动就几千块钱起步,我们很多时候就去看看打折的,或者买一点意思意思,来满足逛商场的喜好。今天来到商场,真的很清静,以往过年这个时候,每家商场都会人挤人,买个单就像不要钱似的排队送。而现在,毫不夸张地说,售货员比顾客多。如果说冬季外面流行病毒多,你很忐忑公共场所的话,我觉得逛商场绝对是安全首选,大有六十年风水轮流转的感觉,原本最危险的地方,今天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走出商场,似乎又觉得逛商场是实在无聊的事情。没有人气的商场,
读了《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后,我觉得成为更好的老师并不简单,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强大的自律,还要切实的行动力。所以能成为更好的老师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一个人拿到本科学历、以及对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再通过编制考试,就可以入职为一名新教师。此时这位新教师过五关斩六将,也是相当优秀的。但入职后,他依然是一位新教师,还不能称之为一位好老师。只有经过时间的历练,综合各方面的考量才可以得到一定的认可,被称为好老师;如果要想成为更好的老师,或许就要突破原先的教育瓶颈,继续往深里走,才会解锁更好的老师的密码。实际上,有好多老师走着走着,就偏离了成为更好的老师的轨道。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更好的老师。
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后,有的就走上了行政岗位,有的就脱离了教学第一线,脱离了孩子,从事管理和理论研究后,就偏离了成为更好的老师的方向。有的老师在从教的道路上,走着走着,有可能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中途戛然而止,不思进取,选择了躺平;有的老师随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