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命的语言——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2023-11-30 16:55:26)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很感兴趣,猜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柔和的语气?和善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许都有,或许不是那么简单。
读了这本《非暴力沟通》后,概念才慢慢地清晰出来。非暴力沟通是指一种具体的沟通方法: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尽管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过程”或是“善意沟通”,它却不止于此。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是持续性的提醒,让我们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生命意义和方向。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比如:孩子考试没有发挥好,考得很差。不同的家长对这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家长要求比较高,往往劈头盖脸的骂小孩,比较难听,孩子敢怒不敢言,心情非常糟糕;有的家长,面对孩子失分,比较有耐心,会安慰孩子,会帮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孩子的心情就平复了不少,顺利渡过一段灰暗的日子。这样的情况是举不胜举的。然而那些简单粗暴的家长,并未感知到自己的言语伤害了孩子,而是觉得自己是孩子的家长,说几句责怪的话是很正常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假思索的权威压制。
作为老师,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主课老师,因为有学业的任务要求,所以对一些不愿意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也会出现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责怪”,比如:“我教了你多少遍,你一遍都没有听进去,你怎么学习的?”又比如:“你是傻瓜吗?”等等。
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或许你可以同通过观察,去了解一些学生她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找准正确的言语打开方式,或许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田,唤醒生命的力量。
比如:我们班级有一个孩子,做简单的题目他能专注地去完成,一旦他遇到困难的题目,他就会表现出一种不耐烦,左顾右盼,还有捣乱的表现。这时候,如果你用权威去制止他,他就会恶狠狠地藐视你,消停一分钟后,依然去影响别的同学。老师们看到这种情况,一直很头疼,这个孩子真的很难去引导他。
有一次,他在语文课上,又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因为怒火而责怪他,而是问他:“小李,你第二题有困难吗?”他看了我一眼说:“这道题,怎么做呀?我不会。”我走了过去,和他讲解了一下,他就很安静地去完成了作业。
可见非暴力沟通真的不是简单的善意沟通,而是要立足“四要素”互相给予,让彼此感受到语言中生命的温暖,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