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时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宽裕,物质比较匮乏。相对来讲,农村的生活要比城镇生活更差一点。所以乡村里的人们总会以一句“好好读书,将来书包翻身”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书包翻身”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无形中给孩子形成了一个学习目标,给了他学习的动力。当时,教育没有那么卷,因为大人们都在忙着干活,挣工分。家里小孩又多,自己文化也不高,哪管得了那么多。所以孩子们只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努力,就能脱颖而出,做到书包翻身。
现在呢?社会大环境越来越美好,家庭的经济条件提高的很快,孩子又少。一个家庭的希望,往往会聚焦到一个孩子身上,因此期望值特别高。于是社会教育很卷,单靠孩子一个人单打独斗,即使超级发挥,也很难有所提升。为什么呢?因为别人不仅智商高,而且全家总动员,团队作战,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倾斜,想不优秀也很难。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分别是清华和北大,姥姥姥爷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另一个是人民大学,孩子的母亲是哈佛大学,父亲也是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知家庭,孩子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但是他们家的孩子在这么多高手的指导下,自己也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只考了一个普通的985学校。他的父亲感叹到:以前自己似乎也并没有太努力,很轻松地考到了清华。如今他的孩子智商同样在线,但想要考个清华很难很难。在这种卷的情况下,孩子的成绩即使一直领先,他也会感到压力倍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更多的人超越;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成绩落后,再想追回来,逆袭领先,那更是困难。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将会一直处于平平淡淡的境况中,因长期得不到成功的滋润,久而久之,学习的自信与热情也会消弥殆尽。
另外,家庭的外在压力并没有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可能让孩子在学习中迷失自我。“书包翻身”时期的孩子们自身也是体会到生活的艰苦的,所以他才会理解长辈“书包翻身”的内在涵义,把它转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现在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很高,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好好学习来实现愿望。但是家长们给出了期望,却并没有把这种期望内化成孩子的个人动力。现在的家庭里,孩子可能只有一个,6个大人就像佣人、保镖一样保护着孩子,孩子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啊,我为什么还要奋斗呢?因为孩子动手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差,一遇到难题就退缩;因为被大人保护得太好,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雷霆;因为电子游戏打得多,玩伴少,就缺少了沟通的能力,确失了撒野消耗精力、排解情绪的机会。
不知不觉,有的孩子就迷失在生活里,迷失在读书中,更迷失在自己的情绪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