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任务群的小想法

(2022-11-18 21:10:43)

    在新的课程标准落地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关于任务群的教学研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最近,我就参加了一场关于五年级说明文单元的任务群研讨活动。

    首先,在研讨活动之前,组织者组织了几位优秀的教师成立了一个任务群团队。然后把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根据内在的规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分成五个任务群。再由五位老师共同执教一个任务群,完成一个整体的研讨活动。观课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去评价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转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又有哪些实质性地发展。

    我听了几位老师相关联的研讨课后,感觉这个活动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大家对任务群的实施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去探索,去反思,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探索精神。只是在整个过程中,我又觉得似乎我们把这个过程规划得特别完美。然后一切按照我们设计地步骤一步一步实施进行。因此更多体现得是教师的教学意志。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的比较少。比如说,为了进行不同的任务,我们必须把课文进行整合,甚至大单元进行整合。整合以后,因为受时间的限制,还要把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从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能力的迁移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精加工知识,也可能是碎片化的知识,还有就是抽象的跳跃的知识。这一点,在中间两堂整合课中尤其明显。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明显吃力,教师牵引得也很疲累。由此可见,整合教材确实可以出新,但整合教材需要非常小心,否则很有可能会翻船。

    另外,我们现在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上,以期待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大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从自己的思维高度出发去研读教材,然后想尽办法把自己解读到的东西通过更多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如此一来,听课的老师会觉得这堂课非常精彩,因为有很多点可能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可是对于学生来说,有可能这是一堂听不懂的课。所以我一直认为:但凡老师认为精彩的课都得打一个问号,只有学生认同的课才是好课。成年人的思维力和学生的思维力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任务群的时候,先要了解一点学生的脑科学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年段特点以及认知、学习规律。或许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会找到学生学习的“七寸”从而,让任务群发挥更大的威力。

    我们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地试错,终会找到光明的方向。矢志不渝、一切皆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