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大儿童博物馆挖掘兵马俑--走进美国的儿童博物馆(3)

标签:
美国儿童博物馆 |
分类: 玩在美国 |
继上次带大家参观了美国中小城市的儿童博物馆后,经常有博友询问关于美国青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的问题。曾经答应过大家参观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前往一探究竟。这座“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实在是太大了,不能通过一篇博文涵盖全部。我会分几篇文章分专题介绍。(因为许多展区光线很暗,我又不想开闪光灯惊扰其他游客,所以有些照片曝光不充分,竟请原谅!)
没有人会错过这座雄伟的儿童博物馆。当人们从建筑物旁边经过时只要看到它标志性的破墙而出的原比例大小的恐龙就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了这座0-99岁儿童的乐园。
博物馆地面4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之广,展品之多,设施之完善,堪称一绝。
我曾经到过西安参观过兵马俑的挖掘,如今能够在美国触摸我国的世界文化瑰宝,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自豪感。儿童博物馆开辟了一块永久展区,叫做“世界的宝藏”,带领参观的游人近距离接触我们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
要进入宝藏必须经过秘密的矿车下到地下一层。上图背着挎包的女孩是打扮成勘探者的工作人员,引导游客进入电梯间。
电梯从外部看像被封闭的矿井,内部更是漆黑的井下矿车装扮。下面中间的小图是电梯内部的大屏幕,随着电梯下沉模拟进入矿井的情景,并且很快会有一个向导骝着绳子滑到游客面前讲述井下注意事项和发掘工作的故事。除了大屏幕上的向导和逼真的下井过程,漆黑的电梯里还不时发出老矿车吱扭扭的声音并伴随煤油灯忽明忽暗。短短的一层楼用时1分半钟,却为接下来的探险造足了气氛。
从矿车出来面前豁然开朗,通过开凿通道时可以观赏文物。
上图画面上的中国考古工作者用中英文双语向游客简要介绍发现兵马俑的历史,告诉大家原来兵马俑是挖掘汞元素的时候意外发现的。
上图的画面大家都很熟悉吧?以位于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里的挖掘坑为背景,配合实物大小的兵马俑,这个区域是兵马俑实验室。若干排电脑互动仪器带领参观者通过视频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兵马俑发掘的经过;后面的实验室里有科学家随时向大小观众展示发掘的陶片和各种模型。
我最喜欢的博物馆的地方是几乎所有的展品都可以触摸。所有可以触摸的展品几乎都可以进行互动。上图这尊跪式兵马俑其实是一个四维拼图,模拟刚刚发掘时候得支离破碎的模样,如图左边的几个少女那样,将各个部位一一组装好就会呈现不同姿态的兵马俑。
我虽然很敬业的拍照,但是玩心不浅。上图左边这尊跪俑就是我拼好的。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块兵马俑陶片的模型都是橡胶做的,绝对不会意外伤害到小孩子,但是每块陶片却又是按照陶土的真实重量制作的,所以抱在手里很沉,很有质感。
我小学毕业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考古队员,每天可以在山里刨骨头和罐子。我的这一童年梦想居然若干年后在美国的儿童博物馆里得到实现。这是我的另一个最爱区域--兵马俑挖掘坑。所有年龄的游客都可以带上护目镜,手持小刷子,在埋藏着兵马俑的挖掘坑里尽情地体验考古工作者的乐趣。
我不得不佩服博物馆的设计者的巧心思。挖掘坑和挖掘墙上的沙粒是有弹性的橡胶制成的,橡胶用特殊的胶质粘合,所以使用刷子时如果没有一点力度是不可能轻松得到任何进展的。这逼真地还原了小心发掘埋藏地下千百年文物时候紧实土壤的效果。
“是谁制造了这些兵马俑?为什么?”上图这个年轻妈妈正给自己的女儿讲述双面拼图上展示的秦始皇下令建造兵马俑的故事。
和“地球的宝藏”展区同时展出的还有埃及文明。上图是“带我去埃及”的入口,游客首先进入埃及航空的机舱,观看一步宣传短片,随后开始探秘之旅。
我们进入了金字塔的秘穴,密室正中躺着法老的木乃伊。
木乃伊的棺材居然也是立体拼图!其实旁边还有一个很酷的展示我没有拍下来,是一尊真实的木乃伊放在玻璃棺中,棺上架着可以左右移动的红外扫描仪,通过头顶的大屏幕可以看到木乃伊内部各种器官的状态。虽然这绝对是个值得竖大拇指的科学体验,我实在没有勇气对着那张狰狞的脸按下快门。
斑驳的墙壁上绘着法老的故事和各种神明。墙面上有一些触摸屏幕,上面显示着壁画上身名的画像和他们的名称,如果按下某个图案,壁画上相应的图案会亮起来,便于锁定目标。
墓志铭上的碑文也是互动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讲述着法老的权利和故事。手掌轻触墓碑上的图案,上面的灯就会亮起来告诉游客该文字的意思。
当然墓道里少不了钻进钻出的小孩子们。
从法老的墓穴出来明亮了不少,游客可以步入埃及巴扎街道展区。
巴扎街上店铺林立,所有的摆设陈列都可以触摸。
上图的父女俩正坐在一家咖啡馆门口端详菜单。
咖啡馆里各种摆设好比实物大小的过家家,然而每个摆设其实都有它的教育意义。比如上图左边的三个香料罐子上面写着“闻一闻”,里面分别装着咖啡、茶叶、和薄荷。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埃及人日常最喜欢的饮料和香料,更可以闻到它们,印象当然更加深刻。中间是咖啡馆的菜单,里面图文并茂地印着埃及人最喜欢的各种饮料。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参观者亲眼看到的东西更容易产生生动的联想和记忆。不仅如此,咖啡馆里所有的细节都还原生活,比如铜质的饮料托盘,饮料杯,咖啡壶和搅拌机,甚至切成块的香蕉和草莓……右图的小姑娘正和她的奶奶共同制作“草莓奶昔”。
巴扎街道两旁还有布料店、水果摊、粮店等。小朋友们可以试穿布料店里的服装,打扮得像埃及人一样,提着篮子在街上购买水果和面包。这种过家家式的体验令我这样的大人都羡慕不已。
巴扎街道上还还原了埃及民居,阳台上晾着衣服,充满生活气息。
民居家中的陈列也展示了最普遍的市民生活场景,使得参观者不出国门就直观感受到异国人民的起居饮食习惯,宗教文化信仰等等。
街道上的突突车载着兴奋的游客。车窗上是动感电影,乘坐这仿佛置身埃及拥挤繁华的街道,随着司机横冲直闯。
每天几次,来自埃及的工作人员会带着观众志愿者打扮起来,表演埃及的风俗文化。
表演结束后所有在场的观众都会合着鼓乐声边唱边跳地绕场一周。
配合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季节性展览“芭比的世界”,埃及展区也摆放了身着埃及传统服饰的芭比娃娃。
上图的展台展示的是埃及的银饰。体验这可以任取银色卡纸,利用画笔和提供的工具描绘自己的“银手镯”,制作完成后作为纪念品带回家。
埃及特有的木珠设计也是可以体验的,人们可以取任何形状的木珠按照自己的想法组合。
结束参观时人们也不忘和尼罗河畔的这只大鳄鱼合影留念。
参观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唤起了我久违的兴奋感,让我的想象力和动手的欲望得到尽情的抒发。在这里我真切地体验到了“孩子是未来”,“一切为了孩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