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留学生"择业":专业和就业有如鸡和蛋

(2012-03-27 01:42:33)
标签:

美国

留学

专业

就业

校园

分类: 留学美国

    专业就业这两者间的关系就好比鸡和蛋,很难说清是先有了鸡还是先有了蛋。但是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可少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年轻学子要先完成“专业”才能更好地“就业”,但是当初选择“专业”是出于自己对“就业”的认识和规划作出的决定。到美国留学,如果没有瞄准“就业”(无论是作为海归回国还是留在美国打拼),就是缺乏目的的留学;如果到了需要收获鸽子蛋的时候发现自己当初错养了鸡,或者因为根本没打算收获而放弃了对鸡的呵护使其变得营养不良,不如干脆省了这若干年对“专业”这只鸡的投资。

随着美国高校秋季招生旺季的到来,国内很多同学陆陆续续开始接到来自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近期一些博友因为看到了我之前的一些留学以及就业的文章和评论,突然对自己手中握着的炽热的录取通知书上的专业产生了怀疑,担心自己入错行、嫁错人,于是留言或者私信与我探讨他们选择专业时候的困惑。巧合的是,随着北美高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节的临近,我现在的很多留学生也扎堆到办公室找我,诉说找工作过程中的艰辛和疑虑。

    国内留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的时候存在几个思维定式。我没有把这些思维定式称作误区是因为这些模式确实适用于一些学生;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这些模式可能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

    我接触到的很多留学生选择专业的标准是“好进”,也就是“容易录取”。其实所谓的“高录取率”是被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在美国,高等教育是普遍的教育(本科阶段),大家都熟悉“宽进严出”的标准。除了医学、法律、航空、精密科研等少数难度高,敏感性强的专业外,一般只看重三个标准“成绩、才华、经济实力”。这三点组成了一个坚固的三角形,虽然每个点都不可或缺,但是可以通过某一两个点的杰出优势去弥补另外的点的不足。比如杰出的运动员可以适当降低成绩标准录取(这和国内比较相似)。经济实力也是重要的一个点。美国人的逻辑是如果你毕业后可以利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赚大钱(比如医学、法律、金融等),那么你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就必须花大钱(学费高,奖学金奇少)。反之,如果你以后就业方向是多数人不憧憬的辛苦或者危险的工作(比如追着龙卷风拍照的气象观察员),那么政府、社会、个人基金等会提供高额奖学金供你完成学业,日后造福人类。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条件的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可以自费供子女到美国读书,这也是“文科”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但是不要以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忽略成绩和才华,要是这样的话,哈佛大学早就成了“拼爹班”了。看来所谓的“容易入学”是个误区,如果非要给这个误区加上一个定义的话,就是语言学校比社区学院好进;社区学院比公立大学好进;公立大学比常青藤高校好进。但是不要忘记,到了就业的时候这个难易顺序就会倒推。

    在美国留学就要了解“有美国特色的专业和就业难易问题”。不久前我评论并转载了一篇关于“研究生申请热门专业及就业形势”的文章,该文章中列举了很多专业就业形势难易的观点论述。读者虽然从文字上初步感受到了一些专业的留学生就业的难易,却不了解个中缘由。总体上讲,凡是选择到美国读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都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相对艰辛的就业之路,因为这等于拿自己的短处(语言和对当地文化背景的了解)来碰对方的长处;求学过程比较艰苦,临近毕业周围还有大把的美国学生和你抢工作。相应地,亚洲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青睐的数理化生、金融(尤其是会计、统计和精算)、计算机、技术工程类相关学科中,中国学生用自己12年磨一剑的严谨运算训练的杰出成果和数学功底薄弱的美国学生比,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地完胜;这些领域是美国本土学生报考的冷门,毕业时美国学生的出厂率很低,用人单位只能在留学毕业生里挑选。俗话说“知己知彼”,中国留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对手的长短处,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地认识,才能在留学和就业过程中为自己掌舵。比如我本人就以实际行动打破了亚洲学生都是数学精英的传奇。当我站在收款台前掰着十个手指头运算找零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地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选择容易就业的财会专业。其实对于在人文社科类专业有才华的同学来讲,如果选择该专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那么恭喜你,因为你置身于该领域的世界领先教育环境中,可谓是如虎添翼。

    另一个在坊间流行多年的选择专业定式是报考“热门”专业。近几年比较时兴一个词叫做“回国创业”,于是美国各地高校国际商贸、金融、财会等专业中国留学生扎堆。选择经济金融商贸类专业无可厚非,我们国内以及世界各地也的确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但是我发现一个中国留学生间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留学生是出于父母的指定或者中介的推荐而报考了上述学科的。我接触到的留学生观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对什么专业都无所谓,以后找个稳定工作就行”;另一类是“我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专业,让我在这个领域干一辈子简直痛不欲生。”对于第一类学生我就不多说了,至于第二种类型,家长往往埋怨“怎么我的孩子到了美国就不听话了,老跟家长拧着干,还要换专业?”其实不是孩子们不听话了,而是他们发现自己的理想可以和现实离得更近了。美国高校的专业体制比较灵活,很多美国学生大一入学的时候是没有专业的,一边读公共基础课一边上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同时和学术辅导员老师以及各系的代表沟通,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以及就业方向来确定转业。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当初是参加国内的本科交换生项目来的,读商务管理专业。她一直向我表达强烈的学习艺术的愿望,虽然家里特别不支持,她还是希望有机会到美国读研究生,改修艺术,彻底摆脱自己不喜欢的商务管理。我给这个女孩子讲了美国宽松的专业和学术氛围,给与她希望,同时建议她不要盲目转换专业,而是选修一门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并和艺术系主任聊聊她的想法。我还提醒她,想要在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空间需要逐渐向东西海岸文化氛围更浓郁的城市发展。于是这个女生选择了选修木工,整天一头扎进木工房和设计室。这个女生每一次出现都比先前看上去更有活力,更光芒四射。几个月后,她抱着一尊半人高的抽象木雕出现在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她在艺术系主任的鼓励下将这个作品参与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投标,居然中标,将获得可观的经费从下个学期开始由她负责进行校园景观造型的制作。更可喜的是,这个女生在艺术系备受青睐,已经小有名气,在结束交换生项目回国之前就轻易获得了研究生的入学邀请和奖学金。 

    我讲了上面的“弃商从艺”的女留学生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为了所谓的“就业”放弃梦想。盲目地跟从所谓的热门专业而不考虑自身的兴趣、志趣和强项就注定要一直被动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辛苦不说,很难出头。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和兴趣,个人的才华和动能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反而使得成功的机会放大。

    一些同学和家长听了我苦口婆心的长篇大论之后认真地点点头,继而发问“那您告诉我,我(我的孩子)到底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呢?”矮油!我们又回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上了。如果您以后需要乌鸡蛋就需要养乌骨鸡,如果您想吃柴鸡蛋就需要养柴鸡,如果您想收获火鸡蛋当然就需要养火鸡。该选择什么专业养什么鸡只有你自己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