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三四十岁的领袖历来已经被认为是“年轻一代”,因为在政界,政绩是拉拢选票的一个指导性因素。然而在刚刚结束的地方选举中,各地频繁报出一些冷门,几匹20岁上下的政坛黑马正高调上位。这其中比较知名的是22岁的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新市长阿列克斯摩尔斯,以及爱荷华州阿代尔镇18岁的高中生杰瑞米米尼亚镇长。美国政坛求变的暗流正在悄悄的涌现。
据11月13日《每日邮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现年22岁的阿列克斯摩尔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人,今年夏天刚从罗得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市布朗大学毕业。而他的竞争对手竟然是67岁的现任女市长伊莱恩普卢塔。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四万多人口的城市已高出现任女市长600多选票的成绩顺利当选。虽然社会上也有人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表示一些怀疑,但是这个“小子”坦言自己对于当选市长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和准备,对当地政治经济和人口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并且对于胜任新市长一职充满信心。凭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摩尔斯在全市最大的拉丁美洲小区得到一定支持。同时,摩尔斯坦承公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表示对此没有心理包袱。最重要的是,摩尔斯在施政纲领方面很有自己的主见,满足了当地民众求变革的心理。
巧合的是,我居住的城市也在上周刚刚结束了市长的选举,还有一个学期才能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泰勒击败了现任的市长以50%的高支持率获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民众在接受采访时说“We
need some
change!我们需要一些改变。”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奥巴马竞选时候民众的心情—求变。尽管在其当选后的一年社会舆论对于变革的发展、速度,以及效果表示不甚满意,但是美国民众仍然将希望寄托于新的领导人以及新的政策。用一些老百姓的话来讲“It
cannot be
worse!不可能更糟了吧!”美国经济一路滑坡,就业市场走低,濒临绝望的大众群体宁可拼死一搏以求新生的机会。
大工业时代的辉煌已经过去。然而不幸的是,美国中北部西北部内陆的众多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就是靠着自然资源和工业制造繁荣发展起来的。高中毕业进工厂可以顺利找到薪金卓越的工作;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小镇迅速发展;充沛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木材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当地自给自足……安逸的生活对于美国的上一代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进入21世纪,情况开始迅速地改变。亚洲拉丁美地区成为美国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导致大批工厂的迁出,脑力劳动的需求胜过了体力劳动,美国人突然发现拥有大学文凭也不容易找工作了。工作带动着人口的流动,美国人开始像先民一样“逐水草而居”;大量人口从繁盛一时的工业城市迁出,遗落了一堆难以出手的房屋,有些城市甚至成了空城。美国人突然意识到原来天然气可以耗尽,树木砍掉就没有了,煤矿也不能再生;而原料进口是需要花钱的。生产结构的改变打乱了原先的劳动力分配。
在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生产力结构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革。其实回顾美国过去百十年的发展历史,美国“进口”数目最庞大的其实是人口!“精英”劳动力的涌入补充了美国脑力劳动和创造力市场的不足,使得美国在世界性的产业变革中一路处于领先地位,这是美国人骄傲的地方。与此同时,老一代以“本土”人自居的美国人因为缺乏高学历和高端技能而逐步被甩到了中产阶级的底层。而被甩到了精英移民身后的美国当地人很快发现就连非法移民和季节性劳工也在和他们竞争就业机会:农场、种植园、中小型手工作坊里充斥着廉价劳工的身影。曾经的中产阶级中流砥柱很快意识到了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高端的科技知识产业他们无力胜任,工业手工业制造不再需要他们,廉价劳动又“配不上”他们。美国很多地方的失业待业人口逐渐庞大起来,成为社会保障的负担。
美国社会开始逐渐意识到也许很多问题的源头不是世界经济环境本身或者所谓的移民问题造成的,他们开始审视自己内部的政策,在自己和自己的领导人身上“找茬”。虽然老百姓也不甚明白究竟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但是他们理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道理。老一代政坛人物一成不变的传帮带似的政治理念既然不能救经济,就由初生牛犊们来打破这个僵局吧。这几位青年政坛人物表现如何有时间来印证。但是我们可以嗅出,美国政坛的变革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