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株待兔难换留学友情

(2011-11-08 03:53:22)
标签:

教育

留学生心理

美国

留学

情商

校园

分类: 留学美国

    中国教育历来注重智商的开发和培养,情商的概念是最近若干年才开始受到关注的。如同智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一样,情商的开发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很多留学生找我聊天的时候会抱怨说美国学生根本不屑于和他们交朋友,有些学生甚至上纲上线到因为美国学生歧视华人才不爱搭理他们。我接触到的大多数抱怨为主的学生其实在华人学生自己的圈子里也不是很吃得开。究其原因不是所谓的文化差异的影响,而是学生自己骨子里情商水平过低。很多学生觉得友情应该自己找上门来。我只好告诉他们:没门!

    误区一:美国学生天然对中国留学生抱有兴趣。这种说法有它成立的部分,但是不会成为美国学生主动和中国留学生交朋友的诱因。班里坐着几个外国人,正常的美国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多看几眼,稍加关注,这属于人的天性。然而,就好像人类天然对异性存在关注却不会随便向周围所有的异性放电一样,美国学生不会因为你是个外国人而希望和你交朋友。外表可能是吸引人的第一个层面,但是继而的语言交流,共同兴趣爱好,以及人格个性魅力才是获得和保持友情的金牌法宝。而这一切,正好通过情商来获得和促进。

    误区二:只有练好英语才能交到美国朋友。应该说,英语好的同学在美国建立友谊的时候是如虎添翼,但不是唯一的交友条件。首先还是要提醒同学们,提高英语(尤其是交流英语)很重要,它能够使你的谈话更加顺畅自然,并且更能通过语言中的幽默感等展现你的人格魅力。语言好的同学更容易和美国人展开对话,并且深入谈话,也就是变相向他人展示自己,获得更深层次的交流机会。然而,一些英语不是很好的中国同学把缺乏美国朋友归结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也是不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留学生的口语水平普遍比韩国留学生要好,但是韩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时候显得更加活跃,在美国学生中更加吃得开。为什么呢?

    美国的学生很在乎自己是否能够“Fit in”,说白了就是“融入、合群、被吃得开的学生们接受”。如果把这两个字拆开,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是“放,适合”和“进去,加入”,也就是说留学生们需要和美国学生一样想方设法把自己“塞”进心仪的团体里去。韩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很快就会按照美国学生的样子开始打扮,宽松的运动式套头衫和肥裤子,运动鞋或者夹脚拖,和美国学生“垮”在一起显得很自然;中国留学生几乎不会按照美国学生的方式穿着,依旧延续自己在国内时的时尚概念(这里面有自身固有的品位因素,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因为美国校园品牌的运动服饰都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贵很多)。因此,在美国校园里,人们可以轻易把中国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从视觉上分开。穿衣打扮好像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各国的文化传统,但是这里面体现着价值观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当然不是说所有的留学生都应该按照美国学生的样子打扮,但是为了使自己“Fit in”,为了把自己“塞”进新的朋友圈子,一些适当的改变和投资是完全有价值的。而穿着打扮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当然,不是留学生把自己打扮成美国学生的样子就会被人家接受了。韩国学生更容易受美国学生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各种“才华”和“非才华”。在各种校园演出和派对中,韩国学生不论是热舞、乐队、情景剧,还是敲打着饭勺塑料桶,都倾巢出动、见缝插针地展示自己。表面上他们是展现了“大韩民国”的凝聚力和韩国学生会的才华水平,实际上却是为自己在美国教授和同学们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和个性魅力。很多学生从拥有自己的美国粉丝开始和他们攀谈,发展成很好的朋友。中国留学生跟我谈到参与校园活动展示自己的时候总是扳出各种障碍,比如学习忙没有时间参加排练;没有音乐、舞蹈等等等的基础;自己很害羞不愿意上台;甚至是因为自己不喜欢中国学生会的某位干部而拒绝参与等理由。表面上中国留学生替自己省了事,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只需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参与就可以了,然而再华丽的外表也没有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同学和各个活动站忙碌着的志愿者来的闪耀。“奉献既是得到”,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前面说到了,很多韩国学生初来美国的时候口音很重,英语口语远不如中国学生。但是韩国留学生还是更容易被美国学生喜欢和接受。我观察了很多韩国留学生,他们虽然不是很“会说话”,但是情商很高。这些同学动作表情幽默,头脑灵活,而且特别善于自嘲。对于他们自己的语言中的错误他们没有羞愧和掩饰,而是大方地发笑,并且认真向美国学生请教纠正自己的错误。美国学生不仅没有认为这些韩国学生“傻”,反而觉得他们大方可爱,更愿意亲近和帮助他们。相对应的,中国同学特别在乎自己的面子,很担心语法出错,于是采取的措施就是笑而不语,在一大群人中间显得很安静。试想,在派对上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壁花小姐”,更不用说对他们产生关注发展友谊了。

    上面的例子有点长,但是它说明了一个道理:语言是硬件,情商是软件,两者都是实力的体现,缺一不可!

    误区三:美国学生都很热情外向。这可能是我们从媒体和影视作品里获得的关于美国人的刻版印象之一。美国的社会文化比较外向奔放,而且因为其多元文化和众多的民族使得美国文化熔炉的包容性更强。然而,牵扯到人的个性和地域文化,美国人常常是很含蓄的。美国接受国际学生的高校数百成千,除了有限数量的大学分布在大城市和东西海岸以外,大多数学校散布在美国的内陆地区。美国很多大学生的构成来自于周边中小城市以及农场村庄。对于来自这些地区的美国学生来说,大学里面的人头攒动对于他们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的体验。相反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大中型城市,他们的见识和旅行经历可能远远超过了来自乡村的美国学生。当中国留学生遇到害羞的美国学生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陌生感而显得小心谨慎,不敢轻举妄动,造成双方都觉得彼此冷漠的假印象。我常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一个主动的微笑和问候往往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成功需要靠争取;爱情需要靠争取;友谊也同样需要争取。守株待兔只能让自己宝贵的时光在一无所获中流逝,让自己的情商更加停滞。那些习惯了别人向自己提供一切的留学生们,想要成为真正的好猎手不能靠等,从现在开始就让自己行动起来捕获友谊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