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问水集》李存修序:情系故土问水齐鲁
(2022-03-25 14:02:25)分类: 《曼参园丛稿》 |
《齐鲁问水集》李存修序:情系故土 问水齐鲁
一、缘结齐鲁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一本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朋诗友》。本子单薄清瘦,素颜绿底,华丽与张扬不足,封面右侧有上下四个大字:文朋诗友,左侧是一束淡淡的梅花。虽缺少那种激烈的视觉冲击,但享受到的是温馨与亲切。
轻轻翻开封面,目录上没有名人大家的头衔字号,迫不及待地读了内中几篇作品,感到纯洁、朴实、清爽,如同一股股故乡的清风,翻山越岭,吹到了一位遥远的异地游子的身边。我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我渴望了多年的那种浓郁的故乡情结吗?
从此,虽四海漂泊,但灵魂却一直生活在这种齐鲁文朋诗友的情结里。当年,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越飞越远越无声了;后来,“天苍茫,雁何往,北方是心中故乡”。于是,在北方故乡的土地上,我遇到了《齐鲁问水集》的作者党同如先生。
在文朋诗友这片芬芳灿烂的百花园里,设有许多平台、部落、园地和组织让文友们心心相印,相携相向而行。或以文会友、以旅会友、以书会友和以墨会友等等。相识同如先生后,虽说在大学里我们学的并非同样的专业,但我们跨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未受到专业的羁跘,自然和谐地走到一起来了,因他文旅才厚,诗赋精进,笔墨潇洒,话题广泛,每次会聚,总能给我留下启发与鼓励。
文朋诗友是座丰富宝贵的矿场,多少年来,我一直从这里吸取不同门类的精神维生素。我所交往和接触过的文朋诗友,无论他们在哪里发过声,或正在发声,但他们的根子都深入在齐鲁大地的文化沃土之中。如天津的石英和魏九环、大连的素素、哈尔滨的白荔荔、包头的李明升、北京的毕淑敏、济南的郭宝林、馆陶的雁翼、河北的张立勤、烟台的山曼和张炜、青岛的孙丕业、诸城的王金玲、潍坊的牛钟顺、临沭的诸葛秀波、泗水的程坤、蒙阴的若荷、安丘的潘洪信等等,他们年龄不一,造诣各异,但我们都是文朋诗友,一首诗,一篇文、一幅字或一番晤对,常常留下千古情谊。刚回归不久,就能结识故宅相隔只几十里的文旅友人同如先生,在原来的文朋诗友的圈子里又增加了一张透露着故乡亲情的面孔,这也算是我北归的一项幸事。
二、问水齐鲁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们的故乡是相隔只有几十里路的同一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人生环形道,我与作者各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如同宇宙间的两颗星辰,一日,我们竟然在各自的轨道上和谐地相遇在一起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流从你面前经过,你最终结识了多少人?本人与同如先生的深层次的结识就是基于齐鲁问水。我们最先展开了广袤、生动而卓异的沂蒙山区的文化旅游的幕布,继而转移到齐鲁大地上的河流湖库群落。过去半个多世纪,本人曾游走浏览了世上众多江河湖海,但作者丰盈而闪烁的乡语,厚实而清晰的声韵,直到将我引入了一汪汪水的世界,润化了一颗依恋水文化的心。无论书稿中文字的表达,还是口头里声音的述说,都如在齐鲁大地水库湖泊漫游。“山东三十九座大型水库遍布全省各地,其中临沂市七座,潍坊市六座,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枣庄、济宁六市各三座,济南、泰安、淄博三市各两座,东营、菏泽两市各一座。”(《齐鲁问水集》自叙)以及省内的十二条水系的概况、环境、布局一目了然,对此,作者对省内的湖库及河流所下的细微的工夫、科学的安排决非一般文旅工作者或者水利工作者所能做到的,因为这远非正常范围内的游记、散文或者随笔等文化和文学作品,也非一般罗列数据干巴枯燥库塘水利统计资料,作者所奉献出的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特殊现实意义的艺术形象文献典籍。它对山东全省水利的研究、探讨、掌握和表述完全超出了时代与岁月的界限。
书稿中的一些卷册不仅感动了我,而且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回忆。全书共三十九卷,在第一卷“东平湖水库”中,其一为“蓼儿洼”,二为“大野泽”,三为“梁山泊”……一直到“湖心岛”达二十二首之多。更为巧合的是,就在获读书稿的前几天,我还第四次到过被称为山东“都江堰”的地方。令人揪心和遗憾的是,我们的“都江堰”在辛亥革命以前就退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舞台了。但有幸的是,当年巨大的水利工程戴村坝已进入同如先生的视野与诗行之中:“戴村遗古坝,创意卓高遒。枢纽济漕运
没有戴村坝和南旺水利枢纽,就没有大运河的水源;没有水源,哪还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利南北分流?南旺、戴村坝和白英是我们山东人智慧充分的表现。同如先生的作品,再现了山东人民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巨大贡献。即便不久的未来,京杭大运河再次跨过黄河,直达通州,《齐鲁问水集》也会成为历史的回音壁。
三、智者乐水
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啊水啊,世上一切生命都来自于水,每一颗生命中的智慧当然也是由水赋予的。水汪汪的渊薮是智慧的源泉,干焦焦的丑陋就难以诞生智慧。
史上最成功的圣者和智者都离不开水。大禹如果不善治水则成不了先皇,若没有隋唐大运河的通航,隋炀帝就无法巩固在正史上的地位。忽必烈因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后人还是对这位异族的皇帝保留了一份感恩。生在青州,长在青州的郦道元,因一本《水经注》而留名千秋。明代的徐霞客,因否定了“岷江道江”说,提出“金沙江道江”说,肯定金沙江而不是岷江为长江主源,从而奠定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的地位。他们的成长、成功和成就都是因为水。
还有很多文化人,也是因为与水有关的一句话、一首诗或一本书而流传千年万年。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好雨知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大河向东流”“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秋水共长天一色”“海上升明月”“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若没有对水的深刻的、真情地感悟和体味,这种明星般的句子是出不来的。每句话,都演变成了后人眼中的一项词条。
同样是因为受到水文化的哺育和滋润,及对水的热爱及追求,同如先生创作了齐鲁地面上第一部《齐鲁问水集》。这是一部亲水感情的结晶,不仅是文学的、文化的、也是地理的和水利的,更是一部初现齐鲁的水文学术著作。
对于河流湖库,我有着自己的见解,并且已写进自己的书页。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自己还是一位高小生,在那拘谨狭窄的生活范围里,好不容易读过几本古旧的地理书籍。这些书留给我的印象是,在山东的土地上,只听到有济南的大明湖,泰安的东平湖和济宁的南四湖,另外就是河流,缺少的就是湖泊水库。一山一水一圣人,当然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再就是南流的北淌的五、六条河。待外出漂泊一个甲子后归来,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蓦然发现被一亿多山东乡亲保护储蓄的宝贵纯洁的水啊,主要不是在河道沟渠里,而是在一座座湖库里。尤其是山区,那些水波荡漾、浩瀚无边的大型水库,如灿烂的珍珠,星星般崁镶在山山岭岭间,保证着齐鲁一亿多人口的生命与健康。
同如先生早已进入了这片区域,他踏遍全省三十九座大型水库及其水库周边有关的文化地理民俗现象,这是一项重要的和宝贵的发现,他的成功,主要还不仅在于这本书本身,及书中的文字诗韵词法,主要是时代和战略上的奉献,开风气于当代,留遗韵在千秋,在此,我为作者献上衷心祝贺!希望其作品不仅能进入水利文化的殿堂,同时还能出现在学校的课堂。
2022、3、16、
【作者简介】李存修,男、汉族,1942年出生,山东安丘人。1966年烟台师专外语系毕业。著名旅行家,翻译工作者,曾任四川省政府外事办翻译科长、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现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和山东鲁东大学客座教授、获中国当代徐霞客、中国十大旅游风采人物、岱崮地貌发现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