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凉皮风情

(2006-04-08 16:08:53)
分类: 塞外美食

凉皮风情

 

我来到呼和浩特,才知道在家乡被称作“凉粉”一样的食物叫“酿皮”,只是它比凉粉有韧性,拿家乡的话来讲就是“劲道”。二者的原料、制作工艺还是存在一些本质差别的。大学宿舍里的食物往往被群起而攻之,一份酿皮买回来,成了大家饱口福的共同目标。学校附近有一个八一市场,好吃的酿皮店常常被三五结伴的同学们相邀捧场。

农牧学院的对面有一家川菜馆,正宗的我所见到迄今为止未有出其右者。老板是南方人,服务周到却有几分矜持自负,饭菜被麻利地摆放到桌上,不多说一句刻意渲染的话。他常常端坐在距离门口不远的地方,客走,一句“吃好了”完成了服务。他家的火锅麻辣得令人不忍下箸却又不停地下箸。他家的酿皮被称作“四川酿皮”,客来,老板娘持双把儿刀,双手齐上力,酿皮被切出一列列的长条,与北方酿皮不同的是,它的横切面是正方型的。加入特制的调料,尤其是那一勺辣椒油,香气袭人绕梁三日不绝亦不为过。有一次,我买回宿舍两份,大家在午休,三个宿舍的同学闻香排成长队,美食之心人皆有之,剩下的红油在晚饭时分被一位同学浇在了从八一市场买回的酿皮上,大呼过瘾。小巫见大巫,由此可窥一斑。

来到北京,酿皮的叫法变了,即是大家说的“凉皮”。入口有些绵软,“劲道”不足,采用的不是高原面粉,昼夜温差小,面粉的筋度较低。可能是北京人爱吃麻酱的原因,入乡随俗,凉皮里加入了芝麻酱,凉皮的感觉本来清清爽爽的,这样好比夏日里一杯用来解暑的绿豆汤掺入了酱油大葱一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凉皮铺的老板见我是常客,通常先对伙计喊一嗓子“不加麻酱”,伙计心领神会,不消几分钟就做好了。在北京,许多餐馆都有凉皮出售。如“西贝莜面”餐馆能提供内蒙西北的凉皮,一份要在十六元左右,尝过一次,比较地道,但是价格昂贵,再也不敢问津;陕西人开的餐馆,也很有特色,不光有凉皮,还有“米皮”,顾名思义,是将米和水一起磨成粉浆制成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大米粉浆做成的米皮,据说,陕西还有黑米米皮等等。

到了武汉,天气炎热,市面上很少见到凉皮,倒是热干面的摊位随处可见,后来在网上见到一位美食爱好者提供了武汉美味小吃的地图,按图索骥,我和同事在武汉大学的门口发现了一家凉皮的摊位,也提供白吉馍加腊汁肉。没多久,武大整顿校门口,那个摊位也随之消失了。

市面上出售的凉皮地道的叫法应该叫面皮,原料是高筋面粉。面和好,饧好,放在盛水的盆中,将淀粉洗出来,淀粉水静置几个小时,沉淀好,将淀粉浆倒入耐高温的容器中一层(厚度依据个人爱好),放在沸水上蒸35分钟即可。揉出的面筋加入一点碱或小苏达,静置几个小时,发酵后放入蒸屉蒸,出锅冷却,切块,与凉皮一起食用,也可以单独烹制成冷菜、热菜。

凉皮的配料很关键,黄瓜丝、豆芽等菜蔬往往为人所青睐,蒜汁、姜水、花椒辣椒油亦不可少。其中,辣椒油的调制功夫也要分三六九等,那些在凉皮摊前排成长队的食客,多数是冲着那一勺辣椒油去的。制作者,非等闲之辈也。

 

后记:动辙美食家,其实一个“馋”字足以概括。可爱一点的叫“馋猫”,世俗一些的叫“馋佬”;饕餮者,不乏山珍海味之盛宴,如饥饿了的虎豹,最为形象。剑之高者,手中无剑,走过路过,一草一木皆为武器;烹饪得道者,巧妇不难为于无米之炊,事以为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千层饼的诞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