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六祖慧能谜团多多
凡是了解些禅宗知识的人都知道禅宗六祖慧能。关键是使他能接下禅宗祖师位子的那“菩提本非树”的偈子,太有名了,太为人所熟知了。虽然对这首偈诗的内容,历史专家们也多有争议,但因涉及佛学哲理的事咱说不清,就不说了。但是,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还记载中还的许多佛门之外的人们不大了解的事迹。许多事,历来佛门和社会上对事情真伪争论不休,成为围绕慧能历史的谜团。俺挑几个来啰嗦啰嗦。
1、首先是他的名字。
堂堂禅宗六祖,他的名字在《五灯会元》一书中称为“慧能”,而在赫赫有名的《坛经》一书中,则被称为“惠能”。一个是是智慧的慧,一个恩惠的惠。这是不是谁家搞错了?过去我一直没有搞清楚。后来在郭朋先生的那本《坛经校释》中看到郭朋先生的一则解释。说“惠”通“慧”,惠能即慧能。于是,算是好像明白了。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也真不是仅见之事。反正我自己习惯上还是愿称其为慧能。
可继而又琢磨,慧能这名字好像是个僧名,这是谁给他起的呢?父母给起的?不像。按我国民间父母给儿子起名的习惯,要想与佛教沾些边,一般就直接叫“和尚”就行了,没有起这么规规矩矩的法名的。《五灯会元》一书的五祖传和六祖传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事。因为在《五灯会元》书中,从慧能入寺到接传五祖衣法成为六祖,从南逃隐入深山若干年到公元676年在南海重出佛教界,正式名字都是叫“卢行者”。
有的佛教书籍中有个说法,说慧能这个名字,是出生时来了两个和尚给起的。比如一本《六祖大师缘起外纪》的书记载,说惠能(这书中用的就是惠字)大师于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出生,而之前惠能的母亲是怀了6年的孕。慧能出生当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这就是说,惠能的名字是初生时来了两个神秘的和尚给起的。这种事儿,我总觉与基督教的圣经说耶苏诞生的情况有点儿类似,我们佛门之外的人,大都不会信以为真。这无非是中外史书上总爱为帝王圣人的出生添加些天赐神授的故事的惯例而已。
一般来说,佛门弟子出家入寺后的法名,好像都是由所拜师父赐名的。慧能在少林寺时,在佛门中的身份还只是个做杂工的行者,没有正式出家,所以也没有正式的法名,五祖弘忍只称他为卢行者。慧能接下五祖衣钵后即连夜南逃,直到若干年后的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南海重出佛教江湖时,发现他身份的那个印宗法师也还是称之为卢行者。之后过了半个月,这位卢行者才由由印宗法师组织,由法性寺智光律师正式为卢行者剃度受戒出家。这个过程,《五灯会元》书中讲的是明明白白的。但是,书中在讲到他正式剃度办理正式出家手续时,也没有说律光法师给他赐了法名。看来,如果不愿相信是出生时两个神秘的和尚给他起了个慧能或惠能的名字,那就只能猜测是五祖在少林寺传法时秘密给为他起了“慧能”这个法名。这事过了一千五百年直到今天,也再没人出来讲清楚,已经成了个不可考的历史之谜了。
2、关于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那件袈娑
达摩祖师传法二祖慧可大师时,同时传给慧能一件著名的袈娑作为其禅宗祖师地位的信物。围绕这件袈娑,在禅宗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的争夺。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借这件袈娑作背景,演义制作电影电视剧。
关于这件著名的袈娑,有许多人称之为“金襕袈娑”,也有的称之为“金缕袈娑”。这似乎都不能说准确。查佛门历史,确曾有过一个“金缕袈娑”,但那似乎是释迦牟尼的母亲用金线为释迦牟尼亲手织的一件袈娑,释迦牟尼又将之转赠给了弥勒佛。再说金襕袈娑,历史记载中也有一件,但那是指的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为迦叶围上的那件僧迦梨衣。佛门所谓僧迦梨衣,就是袈娑。在《五灯会元》的二祖阿难传中,阿难曾称释迦牟尼为迦叶围上的那件僧迦梨衣为金襕袈娑。而且那件袈娑在迦叶手上并未再传,而是被迦叶到鸡足山修行时自己带走了,其后再也未出现。这在《五灯会元》书中是讲得明明白白的。
所以,达摩传给慧能作信物的这件袈娑,只能是达摩自己的。由此亦可知,禅宗祖师传法时以传衣为信物的传统,并非象有些人说的是从释迦牟尼灵山传法时所创,而是达摩在中国传法时创立的,而且那件袈娑的历史踪迹,在《五灯会元》书中记载的也很清楚。
达摩所传的那件法袈娑,在我国佛门历史上也被称为“木棉袈娑”。这事还比较靠谱。在《五灯会元》的慧能传中有个解释,说达摩所传信衣是“西域屈眴布也,缉木棉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佛学大辞典》上解释,屈眴,是梵语,屈眴布,汉译就是第一布、第一好布,或大细布,乃用木棉花之心精纺而成。据说,这种由木棉花心织成的屈眴布,在唐代被认为是最好的布,再配上碧绢的里子,当然极为名贵。这件袈娑传到六祖慧能手中后,曾被神秀的门人们追截抢夺,慧能在南方山里隐伏后复出时,则曾展示出来作为是禅宗正统传人身份的证明。到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时,禅宗南派已经复兴于世,慧能又曾向门人和社会大众宣布,这袈娑自己将不再传下去了,说是禅宗门下已然是“信根淳熟”,不必再以这件袈娑为信物。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故乡新州的国恩寺。次年,门人将慧能的真身塑像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这件袈娑也随其真身塑像一起放进了塔中。
这事儿还没完。再后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唐肃宗居然又派使臣开塔取出这件袈娑,请到皇宫中供养了五年,后又说做了个梦,梦到慧能大师向他要这件袈娑,便派镇国大将军刘崇景礼放回曹溪塔中,并敕令僧众“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再再后来,据说这件袈娑在历史上又曾四次被人盗窃,都是贼人没跑多远便被查获了。
3、慧能是文盲吗?
历来人们都说,禅宗六祖是个不识字的文盲。这在《五灯会元》中,似乎可以找到历史记载上的证明。
比如:在慧能传中记载,说慧能卖柴为生,听别人读金刚经时有所感悟,立心外出寻找弘忍大师学佛,路过韶州交了个朋友叫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叫尼无尽藏(尼姑),常读《涅槃经》。慧能常不时地在旁听尼无尽藏念经,便给尼无尽藏讲解经文的含义。可是当尼无尽藏遇到经中有不认识的字向他请教时,他却说:“字即不识,义则请问”。尼无尽藏很奇怪,说你不认识字,怎么知道经文的含义呢?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再比如,《五灯会元》卷二中的《吉州志诚禅师传》说:“秀(北宗神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这里直说慧能是个文盲。
还可以举那本慧能署名自己的作品《坛经》里的记载。慧能在讲到自己是请人把他带到神秀所做诗偈前,先是向在壁上的褆秀诗偈行礼,然后说自己“为(因为)不识字,请一人读”。经中还有一处说:曾有个僧人法达向慧能大师说,自己念《法华经》七年,还是不明白,想请慧能为他解决经文中的疑问。慧能便对法达说:“吾一生以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如上所举,则慧能应该是个文盲无疑了。但实际上千百年来,许多人对此事还是质疑不止。理由可想而知,一位大名鼎鼎有禅宗祖师,说起话来,玄机莫测,演讲开示,引经据典,暢然如流,绝对是个大学问家,能是文盲?笑话!况且,慧能虽然出家前在新州是“家尤贫篓”“樵採以给”,穷得只能靠打柴卖柴为生,但算起来他毕竟也是个被贬到南方的朝廷官员的后代,应该是个知识分子家庭。难道其寡母的家庭教育竟然不包括学文化?谁信。
要说真心话,俺自己对慧能是个文盲这事也是持质疑态度的。我觉的,坚定认为慧能可以是个文盲的,大多是信仰佛教并信奉禅宗的人,因为禅宗的理念和核心思想中,就有“不立文字”意思就是说正宗的佛道不是靠文字来说明的。相信慧能祖师是文盲,就是在暗示慧能不是从佛经的文字上悟道成佛的,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而不信慧能是文盲的人,则大都是佛门和禅宗以外的人,都是只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的经验,从生活常识出发来判断这个事的。信仰自由,这种事,谁也说服不了谁。究竟慧能是不是个文盲,这个谜就让它继续存在下去吧。
4、慧能生前塑过一尊像
这事可能算不得什么谜团,只是自己过去不知道,所以觉得挺新鲜。
禅宗祖师从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历史上都没有留下生前的写真,即画像或塑像的记载。但唯独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灯会元》书中明确说到慧能曾请一个四川的僧人雕塑过一尊塑像。
注意了,我说的这尊慧能大师塑像,可不是指现存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的那尊“六祖真身像”。那尊真身像,据说是在慧能大师坐化圆寂后,遗体不改姿势,处理成肉身干体,然后在遗体上涂上香泥,再贴布加漆而成真身像,这叫干漆夹苎法。我说的慧能大师塑像,指的是雕塑艺术的塑像。
这事发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五灯会元》记载: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方辩的四川僧人应该是个颇具艺术水平的雕塑艺术家,但佛学造诣可能不是太高。他塑的这尊像,已经是“曲尽其妙”了,但慧能大师的评价,却说“汝善塑性,不善佛性”,即只是形似,但没有体现出佛性,没有达到慧能大师的期望值。文中说的“方辩不领旨”的领字,是“领会”之意,是说方辩没有领会慧能是想让他塑出佛性的愿望。我们不用去讨论慧能的艺术观,主要是这证明了慧能大师曾经请人当面塑过一尊“曲尽其妙”的塑像,这在禅宗祖师中可是独一份。
书中还记载说,塑像之后的第二年,慧能就圆寂了。其真身处理后封入了灵塔内,而“以辩塑真道具等,主塔者尸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慧能大师的真身像封入塔内了,然后用方辩所雕塑的慧能像作为真身塔管理人员日常供奉的对象。文中的“尸”字,可不是指尸体。简单地说,古汉语中的尸与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汉字(现在简化为一了)。屍是遗体,而尸则是代表祭祀的对象。祭神,便向代表那个神的塑像礼拜,没有塑像,立个牌位对之礼拜,也是一个意思。
这事挺让人遗憾的。这种写真的雕塑造像用现存的话说,可是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古代圣人伟人名人,为今天留下画像的有之,但留下写真雕塑像的,可真是少有。可惜的是,这尊最能真实体现慧能形象的艺术塑像,现在已经查不到在哪里了。
分享:
《冰川乱翻书018、六祖慧能谜团多多》
07、六祖慧能谜团多多
凡是了解些禅宗知识的人都知道禅宗六祖慧能。关键是使他能接下禅宗祖师位子的那“菩提本非树”的偈子,太有名了,太为人所熟知了。虽然对这首偈诗的内容,历史专家们也多有争议,但因涉及佛学哲理的事咱说不清,就不说了。但是,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还记载中还的许多佛门之外的人们不大了解的事迹。许多事,历来佛门和社会上对事情真伪争论不休,成为围绕慧能历史的谜团。俺挑几个来啰嗦啰嗦。
1、首先是他的名字。
堂堂禅宗六祖,他的名字在《五灯会元》一书中称为“慧能”,而在赫赫有名的《坛经》一书中,则被称为“惠能”。一个是是智慧的慧,一个恩惠的惠。这是不是谁家搞错了?过去我一直没有搞清楚。后来在郭朋先生的那本《坛经校释》中看到郭朋先生的一则解释。说“惠”通“慧”,惠能即慧能。于是,算是好像明白了。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也真不是仅见之事。反正我自己习惯上还是愿称其为慧能。
可继而又琢磨,慧能这名字好像是个僧名,这是谁给他起的呢?父母给起的?不像。按我国民间父母给儿子起名的习惯,要想与佛教沾些边,一般就直接叫“和尚”就行了,没有起这么规规矩矩的法名的。《五灯会元》一书的五祖传和六祖传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事。因为在《五灯会元》书中,从慧能入寺到接传五祖衣法成为六祖,从南逃隐入深山若干年到公元676年在南海重出佛教界,正式名字都是叫“卢行者”。
有的佛教书籍中有个说法,说慧能这个名字,是出生时来了两个和尚给起的。比如一本《六祖大师缘起外纪》的书记载,说惠能(这书中用的就是惠字)大师于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出生,而之前惠能的母亲是怀了6年的孕。慧能出生当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这就是说,惠能的名字是初生时来了两个神秘的和尚给起的。这种事儿,我总觉与基督教的圣经说耶苏诞生的情况有点儿类似,我们佛门之外的人,大都不会信以为真。这无非是中外史书上总爱为帝王圣人的出生添加些天赐神授的故事的惯例而已。
一般来说,佛门弟子出家入寺后的法名,好像都是由所拜师父赐名的。慧能在少林寺时,在佛门中的身份还只是个做杂工的行者,没有正式出家,所以也没有正式的法名,五祖弘忍只称他为卢行者。慧能接下五祖衣钵后即连夜南逃,直到若干年后的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南海重出佛教江湖时,发现他身份的那个印宗法师也还是称之为卢行者。之后过了半个月,这位卢行者才由由印宗法师组织,由法性寺智光律师正式为卢行者剃度受戒出家。这个过程,《五灯会元》书中讲的是明明白白的。但是,书中在讲到他正式剃度办理正式出家手续时,也没有说律光法师给他赐了法名。看来,如果不愿相信是出生时两个神秘的和尚给他起了个慧能或惠能的名字,那就只能猜测是五祖在少林寺传法时秘密给为他起了“慧能”这个法名。这事过了一千五百年直到今天,也再没人出来讲清楚,已经成了个不可考的历史之谜了。
2、关于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那件袈娑
达摩祖师传法二祖慧可大师时,同时传给慧能一件著名的袈娑作为其禅宗祖师地位的信物。围绕这件袈娑,在禅宗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的争夺。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借这件袈娑作背景,演义制作电影电视剧。
关于这件著名的袈娑,有许多人称之为“金襕袈娑”,也有的称之为“金缕袈娑”。这似乎都不能说准确。查佛门历史,确曾有过一个“金缕袈娑”,但那似乎是释迦牟尼的母亲用金线为释迦牟尼亲手织的一件袈娑,释迦牟尼又将之转赠给了弥勒佛。再说金襕袈娑,历史记载中也有一件,但那是指的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为迦叶围上的那件僧迦梨衣。佛门所谓僧迦梨衣,就是袈娑。在《五灯会元》的二祖阿难传中,阿难曾称释迦牟尼为迦叶围上的那件僧迦梨衣为金襕袈娑。而且那件袈娑在迦叶手上并未再传,而是被迦叶到鸡足山修行时自己带走了,其后再也未出现。这在《五灯会元》书中是讲得明明白白的。
所以,达摩传给慧能作信物的这件袈娑,只能是达摩自己的。由此亦可知,禅宗祖师传法时以传衣为信物的传统,并非象有些人说的是从释迦牟尼灵山传法时所创,而是达摩在中国传法时创立的,而且那件袈娑的历史踪迹,在《五灯会元》书中记载的也很清楚。
达摩所传的那件法袈娑,在我国佛门历史上也被称为“木棉袈娑”。这事还比较靠谱。在《五灯会元》的慧能传中有个解释,说达摩所传信衣是“西域屈眴布也,缉木棉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佛学大辞典》上解释,屈眴,是梵语,屈眴布,汉译就是第一布、第一好布,或大细布,乃用木棉花之心精纺而成。据说,这种由木棉花心织成的屈眴布,在唐代被认为是最好的布,再配上碧绢的里子,当然极为名贵。这件袈娑传到六祖慧能手中后,曾被神秀的门人们追截抢夺,慧能在南方山里隐伏后复出时,则曾展示出来作为是禅宗正统传人身份的证明。到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时,禅宗南派已经复兴于世,慧能又曾向门人和社会大众宣布,这袈娑自己将不再传下去了,说是禅宗门下已然是“信根淳熟”,不必再以这件袈娑为信物。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故乡新州的国恩寺。次年,门人将慧能的真身塑像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这件袈娑也随其真身塑像一起放进了塔中。
这事儿还没完。再后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唐肃宗居然又派使臣开塔取出这件袈娑,请到皇宫中供养了五年,后又说做了个梦,梦到慧能大师向他要这件袈娑,便派镇国大将军刘崇景礼放回曹溪塔中,并敕令僧众“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再再后来,据说这件袈娑在历史上又曾四次被人盗窃,都是贼人没跑多远便被查获了。
3、慧能是文盲吗?
历来人们都说,禅宗六祖是个不识字的文盲。这在《五灯会元》中,似乎可以找到历史记载上的证明。
比如:在慧能传中记载,说慧能卖柴为生,听别人读金刚经时有所感悟,立心外出寻找弘忍大师学佛,路过韶州交了个朋友叫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叫尼无尽藏(尼姑),常读《涅槃经》。慧能常不时地在旁听尼无尽藏念经,便给尼无尽藏讲解经文的含义。可是当尼无尽藏遇到经中有不认识的字向他请教时,他却说:“字即不识,义则请问”。尼无尽藏很奇怪,说你不认识字,怎么知道经文的含义呢?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再比如,《五灯会元》卷二中的《吉州志诚禅师传》说:“秀(北宗神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这里直说慧能是个文盲。
还可以举那本慧能署名自己的作品《坛经》里的记载。慧能在讲到自己是请人把他带到神秀所做诗偈前,先是向在壁上的褆秀诗偈行礼,然后说自己“为(因为)不识字,请一人读”。经中还有一处说:曾有个僧人法达向慧能大师说,自己念《法华经》七年,还是不明白,想请慧能为他解决经文中的疑问。慧能便对法达说:“吾一生以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如上所举,则慧能应该是个文盲无疑了。但实际上千百年来,许多人对此事还是质疑不止。理由可想而知,一位大名鼎鼎有禅宗祖师,说起话来,玄机莫测,演讲开示,引经据典,暢然如流,绝对是个大学问家,能是文盲?笑话!况且,慧能虽然出家前在新州是“家尤贫篓”“樵採以给”,穷得只能靠打柴卖柴为生,但算起来他毕竟也是个被贬到南方的朝廷官员的后代,应该是个知识分子家庭。难道其寡母的家庭教育竟然不包括学文化?谁信。
要说真心话,俺自己对慧能是个文盲这事也是持质疑态度的。我觉的,坚定认为慧能可以是个文盲的,大多是信仰佛教并信奉禅宗的人,因为禅宗的理念和核心思想中,就有“不立文字”意思就是说正宗的佛道不是靠文字来说明的。相信慧能祖师是文盲,就是在暗示慧能不是从佛经的文字上悟道成佛的,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而不信慧能是文盲的人,则大都是佛门和禅宗以外的人,都是只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的经验,从生活常识出发来判断这个事的。信仰自由,这种事,谁也说服不了谁。究竟慧能是不是个文盲,这个谜就让它继续存在下去吧。
4、慧能生前塑过一尊像
这事可能算不得什么谜团,只是自己过去不知道,所以觉得挺新鲜。
禅宗祖师从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历史上都没有留下生前的写真,即画像或塑像的记载。但唯独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灯会元》书中明确说到慧能曾请一个四川的僧人雕塑过一尊塑像。
注意了,我说的这尊慧能大师塑像,可不是指现存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的那尊“六祖真身像”。那尊真身像,据说是在慧能大师坐化圆寂后,遗体不改姿势,处理成肉身干体,然后在遗体上涂上香泥,再贴布加漆而成真身像,这叫干漆夹苎法。我说的慧能大师塑像,指的是雕塑艺术的塑像。
这事发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五灯会元》记载: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方辩的四川僧人应该是个颇具艺术水平的雕塑艺术家,但佛学造诣可能不是太高。他塑的这尊像,已经是“曲尽其妙”了,但慧能大师的评价,却说“汝善塑性,不善佛性”,即只是形似,但没有体现出佛性,没有达到慧能大师的期望值。文中说的“方辩不领旨”的领字,是“领会”之意,是说方辩没有领会慧能是想让他塑出佛性的愿望。我们不用去讨论慧能的艺术观,主要是这证明了慧能大师曾经请人当面塑过一尊“曲尽其妙”的塑像,这在禅宗祖师中可是独一份。
书中还记载说,塑像之后的第二年,慧能就圆寂了。其真身处理后封入了灵塔内,而“以辩塑真道具等,主塔者尸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慧能大师的真身像封入塔内了,然后用方辩所雕塑的慧能像作为真身塔管理人员日常供奉的对象。文中的“尸”字,可不是指尸体。简单地说,古汉语中的尸与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汉字(现在简化为一了)。屍是遗体,而尸则是代表祭祀的对象。祭神,便向代表那个神的塑像礼拜,没有塑像,立个牌位对之礼拜,也是一个意思。
这事挺让人遗憾的。这种写真的雕塑造像用现存的话说,可是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古代圣人伟人名人,为今天留下画像的有之,但留下写真雕塑像的,可真是少有。可惜的是,这尊最能真实体现慧能形象的艺术塑像,现在已经查不到在哪里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