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是怎么当国主的

2025-08-17 09:59:15

《冰川闲窗微信选》

26、李煜是怎么当国主的

说起李煜,那句中国古代诗词史上著名的句子就出现在脑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这个李煜,多才多艺,诗词造诣自不必说,而且史称善属文,工书画,精通音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兼文学家、作家、画家、音乐家于一身。同时李煜又被称为李后主,因为他当过五代时期南唐国的国主,只是后来亡国于大宋朝。而对于其当国主的能力水平,后人的评价就不大相同。比如宋朝大诗人陆游写过一部《南唐书》,是极赞李煜是个“天资孝顺”“专以爱民为急”的好君王,而当代的毛泽东1957年时则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这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李煜当国主的南唐国政权,存在于五代后期至宋朝初年。自己对李煜的事并不真了解,过去总记得这个李煜是当过皇帝的,真的去看了些历史资料,才知道其实这是不对的,他做的是“国主”,没有敢称过皇帝。李煜原名李从嘉,是南唐元宗皇帝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李景在位时是称过皇帝的,但公元959年在与后周政权的战争中失败,最后割地求和,被迫取消帝号,改称了“国主”。因李从嘉的五个哥哥都已去世,李景选了李从嘉封吴王并当了太子。李景死后,李从嘉便继位当了国主,并改名李煜,国都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这是公元961年的事。而恰是在这之前的一年,即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刚刚灭了后周政权,并正式建立了大宋朝,登上皇帝的宝座。

即位伊始的南唐国主的李煜,当然明白自己的力量难与大宋匹敌,所以上任伊始即派大臣向赵匡胤上表,报告就职之事,并贡上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在表上,他自称“实愧非才”(不是当国主的料),而且本是个“心疏利禄”的人,只是上面的哥哥们都去世了,才轮到自己继了位,“惧弗克堪”(成天提心吊胆)。他表示向大宋称臣,并会坚守臣节、上奉天朝。赵匡胤给他回了信,而且信中没有直呼李煜的名字,等于是承认了他的南唐国主地位。从此之后,李煜开始向大宋进贡金、银、茶、酒器,而且“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这一切的卑躬屈膝,忍辱负重,一是畏惧,二是讨好,同时也有小算盘,是为了借赵宋之力对付尚存的世仇邻居吴越国,保护自己的家国宗祀的存活。就这样,李煜的南唐国主地位维持了15年。

大宋开宝四年,赵匡胤灭掉南汉国,并屯兵汉阳,统一大业已经到了收官阶段。李煜更感到形势的压迫,又主动自己解除了南唐国主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上表请求罢除大宋给自己的诏书中不直呼其名的礼遇。第二年,又下令自贬仪制,主动将自己的诏书改称为“教”,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这些与赵宋朝廷使用的称呼相同的部门,都改称为“府”,以表示对中央朝廷的尊崇。再过一年,李煜又给大宋上表,表示愿意接受北宋对他册封爵位,这等于说南唐对宋,不仅是名义上的“称臣”,而且是愿正式做北宋之臣,所谓“国主”之称的含义,将几乎变为与大宋朝中王公们同等级别了。但这事,赵匡胤并未同意。

其实,李煜真不是傻子。在这一连串尊宋崇宋和自贬身份的背后,李煜也在准备另一手。《宋史》中说,李煜是“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他明白,赵匡胤最终不会容许有他这么一个独立的小国主存在于一统大业之外的。所以,开宝七年秋,赵匡胤以冬天要举行祭天仪式为由,下诏要求李煜亲自进京助祭的时候,李煜终于明白了,这是北宋终于要对自己动手了。他托病不从,并回信说:“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这一次是把心里话全说出来了,即:“我这样卑躬屈膝讨好大宋朝,就是为保全家庙传承,没承想到了今天这个形势,那是死也不能服从了。”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见到李煜的回信,立即出兵开战,派大将曹彬向建康水陆并进,直指金陵。李煜则则公开宣布与大宋断交,积极聚粮筑城备战,并不惜尊严向原本世仇的邻居吴越国求援,说了一大堆“唇亡齿寒”的道理,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没想到的是,世仇就是世仇,吴越国王钱俶见到信后,却把信献给了赵匡胤,然后自己又主动出兵,助宋兵夹攻南唐国。

李煜对自己的战备措施曾经颇有些自信,当来攻的宋军准备在采石用竹木建浮桥渡长江时,他还对大臣说:“吾亦以为儿戏耳”。这一场大宋灭南唐的战争,也确实竟然经过了一年另两个月,但结局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宋军攻破国都金陵,《宋史》记载:“(开宝)八年冬,城陷,曹彬等驻兵于宫门,煜率其近臣迎拜于门”,宣布战败投降,随后被押送宋朝京城。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正月,大将曹彬在明德楼前向宋太祖赵匡胤举行了献俘仪式。李煜与被俘的四十五名大臣白衣纱帽,待罪楼下。宋太祖下诏训斥李煜,把他比作三国时的刘禅与孙皓,是“何迷复之不悛,果覆亡之自掇”(执迷不悟、自取灭亡),然后“赐以列侯之号”,官称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这个侯的名称,义含屈辱,就是要李煜永远反省为什么不听大宋皇帝的命令。而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也酒后暴死驾崩,年仅50岁,由其弟赵匡义继位,即宋太宗。有野史称赵匡胤的真实死因是个“千古之谜”。

说起来,赵匡胤灭南唐,确实有点师出无名。宋朝欧阳修在其所著《新五代史》中评论说,他的江南故乡老人们都了解宋伐南唐时的事,说宋太祖大兵攻南唐时,李煜也为曾专门派“博学有材辩”大臣徐铉到大宋京城面见太祖求情息兵存国。一路上徐铉“日夜计谋思虑言语应对”,一大套说词已经熟备在胸。等到见了太祖之时,先说了一句:“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便招呼他近前一些慢慢说。徐铉又接着说:“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后面又说了一大堆路上想好的说词。没想到,太祖只反问了一句:“尔谓父子者可为两家乎?”(你说,既然是父子,那怎么可以总是两家人的关系呢?)徐铉一下子哑口无言。太祖的话说得噎人,但确有点儿大道理在其中。欧阳修就是赞同这个道理的,他评论这话说:“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因大宋伐南唐时李煜是曾两次派徐铉进京求情,所以历史上还有一条记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赵匡胤听了徐铉的求情后,大怒,手按宝剑对徐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吓得徐铉皇恐而退。这就是赵匡胤怒后吐真言。

亡国之后的李煜,可与历史上那位“乐不思蜀”的亡国之君刘禅不同,终日郁郁,思念故国。宋朝有个王銍,写过一本书名为《默记》,其中记载,李煜旧臣徐铉曾奉命去拜望李煜,相见之时,李煜著纱帽道服,“对亡国颇有恨意”,乃至这两个旧日君臣“相持大哭,坐默不言”。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继位后一开始对李煜还算不错,觉得李煜头上这顶“违命侯”的帽子确实难听,便取消了这个爵名,另封李煜为“陇西郡公”,等于在爵位上还升了一级。李煜当国主时,是个有名的生活“骄侈”之人,客居大宋后光靠月俸可过不了日子,曾向宋太宗“自言其贫”,太宗则又下诏提高了李煜的月俸,并另“赐钱三百万”给他过日子。太宗还曾经要李煜陪同他一起去崇文院看大宋藏书,对李煜说:“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这话听着好像是在把李煜当成个好读书的文化人,一个书友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李煜亡国两年多后,在宋京汴梁去世,年仅42岁。对于李煜的死因,《新五代史》《宋书》中均只字未提,而王銍所著《默书》中则记载说:“后主七夕在赐第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而且这个“被祸”的具体形式,是被赐药中毒而死。这记载的真假,至今未见有人彻底考证清楚。但李煜之死,如果真是与他留给后人最著名的那首《虞美人》词有关,这就太令人悲摧了。怀念故国也有罪?李煜生日是在七夕,而死日居然也在七夕。一个把失去家国的凄惨之情,能写成那么动人的诗句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生与死都系在民间文化的“七夕”之日人,这也太令人感叹,引人遐想了。再读一遍那首《虞美人》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