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烧香为哪般

2025-07-23 11:07:03

寺庙烧香为哪般

咱这人不是佛教徒,旅游出门爱逛佛寺,也不过只是游山玩景放松心情的意思,从不烧香磕头,见到僧人和尚们,也没觉得在感情上与平常路人有何不同。但在一些寺里闲游闲逛过程中,颇感今日之寺院里的烧香可是个日演日烈的景象。这当中当然有真的佛门信众,但绝大多数应该还是佛门以外的人,是社会的三教九流平民百姓,甚至有不少官员人等。一进寺庙,随处可见一群一群的人,进了寺里就烧香,见了佛像就磕头,碰见“功德箱”就扔钱。寺庙之中烧香的人一多,挺好的寺院里都变得一派烟云笼罩,甚至遮天蔽日,呛人心肺。我70多岁了,所见烧香之风,恐怕是于今为烈。

我就琢磨,佛寺里门烧香这规矩,究竟是怎么个意思,有什么说道?去翻书查资料,还真找到一些,抄下来给朋友们聊天用。

据我查到的这点资料,寺庙烧香这事,好像从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传统中都能找到源头。

先说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的,至今已近二千年。在古印度,烧香这事儿,不仅仅是佛教门中的传统,其实也是整个印度社会的一个生活习俗。有资料说,古印度佛门中用的香,是将旃檀木等香木捣磨为粉末来使用,分为涂香和焚香两种。涂香即用香的粉末涂身、熏衣,或者是涂在地上、墙壁上。焚香即我们现在说的烧香,即取香末燃而烧之。

这事的起源,首先是生活上的需要。按古印度佛教典籍《大智度论》的说法,这是因“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天竺国即指古印度。天热身臭,所以要涂香去味,这功能就象我们现在夏天在常用花露水爽身粉什么的,这是讲卫生。将香料涂抹在地板上、墙壁上和寺庙各处,以及焚而烧之以释放出香气,自然就了为了驱虫防虫和改善卫生环境空气。

其次,烧香在古印度佛门中也被赋予了宗教意义。印度佛门中规定,在用香之前,要经过寺内僧人先对着它们念过“香真言”,然后才启用,说因为念过经咒的香才是受到了佛的智慧的加持,才有了可以通神和加强修行以解脱烦恼的神力,说是这香一烧,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可将佛的智慧“遍至法界”,有助僧人修行的精进。这样,便将涂香、烧香的行为就加上了一层宗教化神圣化的解释。

同时古印度佛门还规定,僧人不得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其职责就是专门的修行与传道,而生活所需,都是靠社会信众供养。所以,寺中所焚所涂之香,都是由社会信众对佛门无偿提供的,称为供养。佛门《大日经疏》中就说,“为资养三宝(佛、法、僧三宝)奉香、华(花)、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供养”。

对于以上这些资料,我觉得即使站在佛门之外也能理解。中医历来认为,沉香檀香一类香木的气味对人有解暑与提神醒脑的功用,而且还这些香气对环境还有灭菌杀毒的功能。要这么说,古印度佛门焚香涂香这事,是蕴含了科学道理的。

可能就因为烧香这事在古印度佛门是不可或缺之事,所以许多人就自然地认为这也是中国佛教中烧香的源头。比如,在《晋书》中有个《佛图澄传》。佛图澄本是个西域的佛学大师,晋朝时(公元310年)来中国传播佛教,受到我国北方后赵(五胡十六国之一)政权赵明帝石勒的倚重。《佛图澄传》中记载,说某年后赵大旱,“石勒问澄(佛图澄),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置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这里,在佛图澄为石勒敕龙请水的仪式中出现了“烧安息香”的内容。因此,宋朝有个李端彦在其所著《陔余丛考》中就认为我国“烧香盖始于此。”

但要细考起来,烧香这事实际上在中国可早就有了。比如,古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便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记载。这里,“禋”即是“烟”的通字。“禋祀”就是指祭天时点燃带有香气的植物以祭神。古时祭神烧香木,首先是取其烟云袅袅直上青天的意境,认为这个烟云是可以与天神沟通的媒介。另外,则是取其气味之香,以愉悦天神之意。没人祭神时会烧些发出恶臭味道的木头。

这烧香木祭神的文化,到汉朝,则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习惯了。我国大量出土的汉朝文物博山炉,其功能就是当时宫廷焚香的专用品。而且用香炉焚香,也已经是将香木碎块化再使用,与古印度的用香方式很相似了。至于烧香这事与宗教的关系,则三国时期在道教中就已经存在。《三国志》中记载,说当时就有个道士于吉就总是“烧香读道书”,这与佛门燃香读佛经一模一样。所以,或是烧香敬神借香通神,或是烧香营造生活环境和宗教环境,与古印度佛门有烧香真的是没太多差别。而在中国人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国家庙堂、宗族祠堂乃至家庭之内,为自己生活的保护神们,为自己的祖宗先人乃至社会公认的圣人先贤们立像立牌,上香敬供,早就是传统文化的血脉组成。而且中国文人还一直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场景视为文人学习生活的一种境界,所寄托的就是一种读书美好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从上可知,现在中国佛门寺院烧香与古印度佛门的烧香也已经有所不同了。中国印度,地域不同,更重要的是气候不同,古印度在寺庙中到处涂香、抹香的事,渐渐地在中国的佛门已经不讲究了,也不再是佛门仪式的的必须了。现在中国佛门寺庙里的烧香,对寺里僧众来说,可能还是为修行时的通神和“提神醒脑”,还是修行生活之必须品。另外,古印度佛门用的香,说是“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可知彼时用的香,都是膏状、粉状或团成丸状的,这与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寺庙中的柱香(炷香)在形状上有了巨大变化。至于这种细长的棍状、柱状的体型是如何演变而成的,还真查不到相关的考证资料。但最关键的是,如今中国寺庙里的烧香,最大的上香人群,好像已经不是寺里的僧众,而是来寺里求佛拜佛的外来人口了。这香也早就不是社会对佛寺的供养品了,近些年来,更仿佛成了寺院经济中的一桩大生意,一条揽钱招财之道了。想进寺来,欢迎欢迎,要想敬香,请买请买。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描述当前寺庙中烧香现状的文章,真受刺激了。这篇文章讲了这位作者老兄在一所著名的佛寺里所经所历。抄了几段:

他说:大雄宝殿前面的香龛里,最细的一柱香比胳膊粗,最粗的一柱香比碗口粗,长都在一米二左右,一看就不是烧香,是烧钱。”

他说:大雄宝殿前面的香龛旁边,端坐三个穿袈裟的和尚。请香的客人过来,他们先不告诉你价格和规矩,而是请你在签名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签,你就中了圈套,和尚会说将由大师亲自为你诵经念佛,然后指着让你选择请哪一种香。香客一般都好面子,选挑粗大和包装精美的,然后,他们把香递到你手上,才告诉你说,这柱香是六千块钱。你后悔都来不及了。

文章作者自称是个“皈依过佛门的在家弟子”,居然也上了一当。他在磕头的时候,上来一个和尚让他“签个香袋”,然后拿出一个上面写了六句诗的香袋,每句诗起头的字都是个数字,说每个数字都代表100天,让他再勾选一个数字。他心存警惕地选了一个最小的数字是6。文章接着写道:“果然,我画完勾,和尚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说诵经一天要掏一百块钱,我选择的是六天,要交六百块钱。我什么话都没说,明明白白的上了一当。文章作者十分感慨寺中的这些“坑蒙拐骗般的欺诈和铜臭”,在文章中质问:“这里还是佛门净土吗?”

我相信作者以上所记应该是真实的经历。想不到,如今在有些佛寺之中,所谓的进香烧香居然成了这般模样。本来是古印度信众为寺庙奉献的一种供养品,现在却实质上已经变成了寺庙向面向香客的商业经营活动,而且是暴利经营,超级暴利的经营,一本万利的经营,把烧香进香变成向香客敛钱骗财的道具。本来烧香是为了去除暑热天气造成的邪臭污染,改善寺庙中的空气质量,现在却变成了寺庙环境中最大的污染源,寺门之内,一支支长枪一样的巨型柱香戟指向天,处处点火处处冒烟,乌烟瘴气,呛人心肺。这样的佛门,难道还能算是什么什么净地?

对眼下佛门中一些金钱挂帅的乱改乱革,一些骗人钱财的不正之风,真是不理解,看不惯,而且让人痛恨。烧香这事,愿佛门也能还它一个清净本义。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