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国官宣退出武林圈子留下“讲武德”的传说

标签:
马保国武德太极拳接化发 |
浑元形意太极拳马保国微博官宣,最近网络关于老马的各类网络信息很乱。马老已经回归平静生活,远离武林是非圈子。传统武术是否真的像马保国大师那样一败涂地了呢?马保国之后,传统武术该如何崛起,应对现代搏击的挑战,值得大家思考。
自从马保国大师和民间拳击手王庆民比武失利后,名声大震,是互联网顶级流量“网红”。当然,大部分是恶搞调侃性质的。“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大意了啊,没有闪”等等成了著名的网络段子。波涛汹涌的网络恶搞,很多涉嫌侵犯马保国肖像权,名誉权等,但是,马保国至始至终没有就此进行法律追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马保国在名声大震之前,只不过是靠着打着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的名号,在国内外招收学员赚钱的的传统武术习练者。如果不是与人争强好胜,比武对决,不会落败,马保国大师还是在国外,国内响当当的一代太极拳宗师掌门人。当时也就是吹点牛皮,夸自己武术功夫多么了得。按照现在的情况看,像马保国这样的以传统武术大师自称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很多也是经不起擂台比武对抗的。从马保国69岁,敢擂台与人对抗来说,还是勇气可嘉的。
差不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从小受文化艺术影响,都想着自己能练就一身功夫,飞檐走壁,以一击十,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小时候学者电影中,绑沙袋练跑步,打拳的小伙伴不在少数。人的身体就是越运动锻炼越强壮。一个人长期不做俯卧撑,引体向上,猛然间开始这些运动可能一个都做不了。
马保国大师说的“接,化,发”,是被网友们调侃最多的一个梗。其实,这个“接,化、发”不是一个招式,而是体育或者武术对抗中一个原理。接,其实就是当对方攻击时,怎么应对的问题,或者说是防守,就像军事战争,对方炮火进攻,守方如何应对。是实实在在的接下对方的拳脚,还是躲闪。马保国大师和王庆民比武时,是实实在在的用头部接下了进攻的拳头,应声倒地。
化是关键,就是对方拳脚攻击过来,接招还必须化解,要是不化解就是实实在在的挨揍,抗击打能力不强就会被打很惨,马保国大师比武时显然接下王庆民的拳头,没有化解,所以倒地惨败。按照太极内家拳的习练宗旨是避实就虚,四两拨千斤,不和对手硬碰硬,比蛮力。当对手拳脚猛烈进攻时,接招后,迅速躲闪,转移,或者借力打力,化解掉危机。在化的实践方面,马保国显然没有做好。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传武习练者不能擂台对抗,实际上就是缺少实践,满办法在对抗中,化解对方的猛烈拳脚进攻。
发就是对抗中的进攻,在接招对手进攻,化解掉对手攻击招式后,要迅速的出手攻击对手,这是传统武术,后发制人的核心。按照这样逻辑,传统武术不以先发制人为出发点,必然导致在对抗实战中处于被动。尤其是和拳击、散打等进攻性为主的现代对抗竞技中。最好的防守是进攻,现代搏击拼的就是力量和速度,而传统武术讲的是“接,化,发”,没等到发力攻击就可能已经被拳击打趴下了。
传统武术是不是真的不堪一击,花架子呢?笔者认为,早期的传统武术肯定事能够实战对抗的。冷兵器时代,拼的就是力量和对抗技能。过去练习武术基本功练习多少年,马步,抗击打能力训练等是多少年积累的。
现代传武练习都是套路习练,基本功练习不扎实。马保国比武时一拳都被击倒,如果马步基本功扎实,抗击打能力再强些,蹲个马步应对对方拳击,也不至于被击倒。至少一个低的马步蹲,对方要想击中必须下蹲跟进,这样对方进攻力度就减少了许多。对方拳击力量速度再快,如果双方相聚距离够远的话,对方想一拳击中并造成打的伤害也不容易实现。这就是说,传统武术和现代拳击对抗,不能硬碰硬近身挨打,要拉开距离化解对方的拳击。归根到底,传统武术无法与现代搏击对抗,是缺少实战演练,习武者基本功不扎实,抗击打能力,对抗中移动躲闪速度不够。
就像新兵枪法再好,没有战场炮火洗礼,第一次上战场仍然是不能开枪杀敌的。抗战时期,很多热血青年上战场,没有训练,没有战场经历,很多就成了炮火。传统武术也一样,光练套路,基本功不扎实,不搞对抗性实战比赛,永远只能是花拳绣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不一定别人做不到。坚决反对一些人因为马保国比武失利,而整体否认中国所有传武练习者。否则,就算一些真正传武实战高手,赢了现代搏击,一些人也会说,打假拳,被收买之类的话。
马保国比武失利事件,让很多年轻一代中国人对传统武术失去信心,这应当引起传统武术界反思,传统武术文化能否发扬光大,如何发扬光大。必须要行动起来,积极的应对现代搏击对抗挑战。知耻而后勇,只要传统武术习练者,加强基本功练习,多进行对抗性实战比赛。传统武术不能对抗战的帽子一定能够摘掉。从这一点来说,马保国大师在与现代搏击王庆民对抗中落败也是一件警示,传统武术不能考理论和套路来满足文化成就。因此,马保国大师事件也是传统武术蜕变的划时代转折。